朝陽洞,位於縣城西25公裏的大墊鄉望雲山腰。洞為天然岩窟,高5米,寬35米,深20米,麵積700平方米。洞內有一股泉水,清冽涼爽可口。洞口朝太陽,故名朝陽洞。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清虛真人利用此處的山勢地形修建道觀,名清虛觀。道觀周圍廣植樹木、葛藤等植物,形成森林,環境清新,風景獨特。明萬曆時安嶽縣令李奇英題刻匾額“朝陽仙境”,聲名遠播,迎來海內外眾多道士和遊客。清道光、鹹豐年間,對道觀進行過維修。民國時常住有道士。民國35年(1946),由道士何至乾、鄧理達任道長。其時有廟地3.33公頃,山坡地4.67公頃。新中國成立後,部分房屋遭拆毀,道士被解散。縣政府以此處風景優美,列為縣級風景保護區,維修原道觀危房。籌資維修三清殿,雕塑神像,修真傳道。1986年12月,縣政府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並成立朝陽洞道觀管理小組。已修建有“24真人”及景觀台等。道觀建築麵積1200平方米,周圍有森林區8公頃,古樹1200餘株,最大的古柏高40餘米,胸圍4米多,還有千年的古葛藤。2005年有道教教職員5人。
十、真果觀
真果觀,位於距縣城33公裏的雲峰鄉街村。唐代曾在此建三堆寺,曆宋元明清。1932年,道士李真果(彭老道)定居此寺,首建皇經樓,開展道教活動。50年代宗教活動停止,但彭老道仍在此練功習武、健身,用中草藥為民眾治病,誦經習道,勸善濟世,影響很大。1993年11月16日,縣政府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並成立道教管理委員會。命名為“真果觀”,由李真果的弟子薛永新捐資修建道觀。薛永新捐資200萬元,用於道觀建設。已建成玉皇殿、觀音殿、皇經樓、三清殿、鬥姆殿、慈航殿、靈官殿、住宿樓、停車場等。現有道教教職員10人。
(第三章)民俗
(第一節)傳統節日習俗
一、年節
傳統節俗是我們的祖先創製出來的,修增過來和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變化日漸豐富多彩。它滿足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和欲求,還推進和鞏固社會秩序,發揮著獨特文化功能。
舊時窮人稱之為“年關節”,一般叫“過年”,是最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到臘月即開始辦年貨、殺年豬、灌香腸、熏臘肉、縫新衣,盡其財力準備豐盛的年貨。臘月二十三日夜,將廚房打掃幹淨,擺上糖食水果,點燃香燭,有的人家還要在鍋內放鍋燈(燃著的菜油燈),恭送灶神上天述職。接著就“打揚塵”,洗被蓋、床單等,搞好屋內外清潔衛生。幾乎家家都貼春聯、門神,張掛年畫。而今臘月間,農村不斷有人家殺過年豬,備辦酒席,請親戚朋友過年。在外地工作的家人,都忙著隨“春運”客流趕回家中團聚。
鄉間小道,男女老少,來來往往,喜氣洋洋。臘月最後一天為除夕,全家精心準備供品,祭奠祖先。除夕之夜,有錢人家張燈結彩,在堂屋前高懸大紅燈籠。所有人家合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家人相互祝福,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準備香燈供果恭迎灶神,然後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用看春節文藝晚會代替傳統的“守歲”。零點鍾聲一響,城鎮的夜空,煙花綻放,五彩繽紛;鄉村鞭炮炸響,震耳欲聾。以此迎喜接福。祈求新年萬事如意。正月初一淩晨“出行”,選擇一地點焚香燃燭敬天神,有的回來時帶一柏樹枝插在堂屋門楣上,表示新年進財。早晨合家吃湯圓,象征一年得“圓寶”。然後到各遊樂場所遊玩,鄰居相遇,拱手拜年,相互致賀。
二、春節
政府規定正月初一至初三為春節例假,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休假。傳統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祭灶到正月十五,其間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安嶽民間則把正月初一至十五視為節期。初二開始請春酒,親戚朋友攜禮品互相拜年祝賀,大戶人家的排場大,要擺幾十桌,一般要持續到正月十四。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安嶽人稱過大年),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閉幕式。晚上各家燈火亮堂,紅燈高懸,象征福星高照,擺上供品,燃放鞭炮,點燭焚香送年。春節期間城鄉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諸如舞獅子、耍龍燈、打腰鼓、扭秧歌。黨政群團組織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慰問離退休人員以及舉辦團拜會、茶話會等活動。
三、清明節
清明節在農曆三月,陽曆4月5日前後,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亦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24個節氣中,隻有清明和冬至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人們對清明最為重視,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逝去的親人的習俗仍十分盛行。傳統習俗,家家備辦酒肉、供果、香燭、紙錢、鞭炮、清明紙(有的叫墳飄)祭掃祖墳,掛清,對埋葬不足3年的新墳壘墳。有的家族舉行“清明會”,族人聚會進餐,募捐資助族內窮困者讀書。有的人家到野外“踏青”,采清明菜做清明粑吃。
清明節期間,學校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陵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黨政、共青團組織幹部職工祭掃烈士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正值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花紅柳綠,一些城裏人還保留著郊外踏青遊玩的習俗。
四、端陽節
又名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因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節”,也稱“重午節”。安嶽有家家吃粽子、大門兩邊懸掛艾枝、菖蒲、大蒜梗驅邪免疫的習俗,有的人家還熬草藥水洗澡,免生毒瘡。80年代後端午飲雄黃酒、蛇藥酒的人家漸少。鄉間仍有年長者飲用,並在房前屋後噴灑雄黃酒或雄黃水殺菌防病。鄉村一部分人家,未婚女婿要去未婚妻家拜端陽,女方則以傘或扇回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