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2005年,安嶽縣城鄉居民的居室用具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居民中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閑置的房屋增多,人均住房麵積增大。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飲水條件、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大多數農戶用上了電器,約三分之一的人住上了鋼筋混凝土樓房。建房選址大多選擇在易於耕作、交通方便的地方,淡化了傳統選址觀念。農戶家用具沿舊習俗,經濟條件好的置現代化家用具、家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城鎮居民基本上住進了鋼筋混凝土樓房,享有兩室一廳或三室兩廳或四室兩廳寬敞明亮的住所。水電天然氣,衛生設施配套齊全,房屋裝修追求美觀豪華,大多數用瓷磚鋪地麵,用牆磚貼牆麵,少數人鋪地毯,用大理石、優質木料裝飾地板。家具陳設各式各樣,一般都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席夢思、沙發、各式組合家具。中產以上家庭擁有家庭影院設施,購有各類工藝品、各式燈具、名家字畫;讀書人專置書房,室內陳列圖書,懸掛字畫條幅;愛好收藏的人專置收藏室,陳列著各式收藏品。
四、行走
1986—2005年,安嶽人外出坐轎、坐滑竿基本絕跡(在外地旅遊區除外),隻有在偏遠的不通公路的農村,送突發或危重病人上醫院用臨時製作的滑竿。農民趕場,少數人步行,多數人坐機動三輪、摩托、農用客車;水庫邊、河流邊的人,部分乘渡船;外出人員坐汽車或火車或輪船或飛機。2000年前後,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自購小汽車,供家人出行使用。
(第二章)民族宗教
(第一節)民族
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全縣有38個民族,總人口為1491629人,其中漢族1489316人。
37個少數民族總人口2313人,男性239人,女性2074人。少數民族中,彝族698人,藏族444人,苗族297人,白族135人,傣族128人,布依族111人,羌族87人,回族69人,基諾族54人,哈尼族29人,佤族28人,土家族27人,傈僳族26人,壯族20人,納西族19人,拉祜族17人,瑤族13人,水族12人,蒙古族11人,黎族11人,侗族8人,土族9人,高山族6人,佘族6人,滿族4人,撒拉族4人,仡佬族4人,仫佬族3人,朝鮮族3人,哈薩克族3人,怒族3人,布朗族3人,京族3人,獨龍族2人,珞巴族、錫伯族、普米族各1人,未識別民族13人。
2000年以後,全縣新增維吾爾、景頗2個民族,減少土家、撒拉、怒、京、珞巴5個民族。至2000年底,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減至1516人。到2005年全縣少數民族種類減至34個,人口上升至4892人。分別散居於全縣69個鄉鎮農村,其中邊遠村社居住的占86%以上。少數民族增多,主要是農村男性青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參軍,與少數民族女子結婚後遷回居住,也有少數民族青年因工作分配來到安嶽。2003年縣人大換屆時,選舉1名少數民族人員擔任人大代表。政府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科技扶貧工作,落實少數民族子女就學、減免貧困少數民族學生的學雜費。2004年政府設立少數民族工作機動金,每年財政預算10萬元。
(第二節)宗教
一、佛教
隋代(581—618)佛教傳人安嶽,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安嶽佛教盛行。
晚唐、五代、宋初時期,佛教密宗在安嶽風靡一時,佛教建廟造像盛行。不少造像體現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石羊鎮華嚴洞,刻有三家鼻祖聚坐一堂的造像,窟頂端刻有_示,經研究認為,即是典型的中國“三教合一”標誌。
1949年安嶽在新中國成立後,縣內許多寺廟菩薩被毀,廟宇改作機關、學校用房,或分給民用,僧尼多數還俗,但民間佛教信眾仍然甚多。“文化大革命”中,許多宗教摩崖石刻造像再次慘遭毀壞,廟宇多被拆毀,全縣僅有僧尼10人仍保持佛教禮儀習慣。
1978年後,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陸續有佛教徒活動。1986年底全縣有18名佛教僧尼登記從事佛教活動。2002年3月,建立安嶽縣佛教協會,佛教活動正常有序開展。先後有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智海法師、海山法師及成都文殊院普正法師、資陽市佛教協會會長昌臻法師,省內大學教授龍昂、王定榮、劉漢光等來安嶽講授佛學。至2005年底,全縣有正式佛教活動場所106處,臨時活動場所101處,佛教教職人員50多人、民間信教群眾達15萬人。
二、道教
唐宋時期道教在安嶽縣盛行,產生了陳摶等道教傑出人物。
安嶽道教的特點,多散居,從道人員不多,民眾參與亦少。近代安嶽道士李真果(1880—1984)修道、練武健身,順應自然,用中草藥為民眾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