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佛洞

三佛洞,坐落在通賢鎮三佛村,距縣城25公裏。1899年,本地居士伍廣成(1846—1904年)於峨眉山萬佛頂修行,回到家鄉後尋找修行場所時,發現後山岩壁上有一石洞,洞口已被灌木荊棘遮蔽,既不知洞名,又不知洞內有何物。於是他除去荊棘,進洞中探看,驚奇地發現洞內刻造有三尊佛像,故稱“三佛洞”。從此,伍廣成即在此洞設壇念經,傳教說法,周圍百裏信眾皈依佛門者甚多。1904年伍和尚圓寂洞中,端莊而坐。1907年春,他的弟子發現其屍體未腐,已成木乃伊,故稱“伍活佛”,一時傳為佳話。當時通賢場團總龍壽豐,與鄉保人員吳進階、張仲良等一夥惡人,強行帶刀人洞,推倒“活佛”,砍掉左耳,屍體拋於洞外。弟子傅和尚聞訊從仁和鄉文家寨寺趕來,見之痛哭失聲,將“活佛”屍體妥善安葬。1925年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軍團司令李家鈺和下屬李克成、張克純等軍官捐資助建,在洞外建起石木結構的殿宇,重顯佛洞寺廟輝煌。此佛洞距地麵六米,地麵不易發現洞口,1929—1933年秋,此洞曾為共產黨地下黨組織聯絡人劉祚祿在遂寧、潼南、大足、樂至、安嶽5縣的聯絡點,作為秘密會議場所。“文化大革命”中,此洞廟宇慘遭毀壞。1996年3月,縣政府批準為佛教活動場所。群眾捐助集資近200萬元,先後建成有大雄殿、祖師殿、天王殿、龍王殿、地藏殿、山門等,迎來眾多信佛民眾。

四、普安寺

普安寺即奎星閣,位於縣城東山上。清嘉慶七年(1802)移建,閣高20米,八方八角,5層,為古代塔亭式木結構建築。此閣經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批準為佛教活動場所。取佛教“普渡眾生、眾生平安”之義,奎星閣更名為“普安寺”。1996年5月,縣民宗局批準建立奎星閣佛教管理小組。2004年縣政府決定將奎星閣普安寺列人宗教文化旅遊景區重點建設項目。縣長現場辦公會專題研究普安寺規劃和開發建設問題。建設規劃經縣政府審定,普安寺即破土動工修建觀音殿、大雄寶殿、居士林等。規劃占地1.13公頃,建築麵積4800平方米,投人資金800餘萬元。有僧尼5人,住持釋正圓。

五、文昌寺

文昌寺,位於距縣城43公裏的周禮鎮。原名文昌宮,係清代修建的一座古廟。幾經變化,現存廟宇三重堂,建築麵積233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周禮鎮政府辦公用房。1990年鎮政府搬出,釋清貴比丘尼等人住,即對寺廟進行維修,並重塑佛像20餘尊。內江市佛教協會會長清德取名文昌寺。1994年7月15日,經縣政府批準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

六、大林寺

大林寺,位於龍台鎮花溝村,距縣城30公裏。原為清代廟宇,稱人靈寺,附近岩壁有摩崖石刻造像。新中國成立前寺廟及石刻造像均被毀。1988年,金剛洞僧人禪莊到此修建觀音殿及齋堂等。1992年僧人寂清又於觀音殿前建大雄寶殿,並刻造佛像及十八羅漢等。禪莊在此處大造森林,取名大林寺。1993年8月,縣政府批準其為臨時宗教活動場所,1994年批準正式開放。2005年有僧、尼13人。

七、大佛寺

大佛寺,位於縣城北20公裏的通賢鎮。雕刻有結伽趺座釋迦牟尼佛石刻像,高18米。建有觀音殿、法物流通殿、韋陀殿等,建築麵積近1000平方米。造有石刻觀音佛像3尊。2002年3月,民宗局批準為佛教活動場所。前來燒香拜佛的信眾,絡繹不絕。

八、紫陽寺

紫陽寺,位於縣城南30公裏的興隆鎮大成山上。相傳,唐開元(714—741年)時,山上建有道觀。宋雍熙(984—988)年間,名道張紫陽(浙江天台瓔珞街人)晚年修道於此,故名“張道觀”。清康熙(1662—1723)時,唐一榜捐資建廟,塑張道長像於廟內,命名紫陽寺。乾隆三年(1738)和鹹豐六年(1856)曾兩次擴建,一時燈火輝煌。民國時,前來燒香拜佛者仍絡繹不絕。新中國成立後停止宗教活動。“文化大革命”中廟被毀。大成山上因建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回龍橋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烈士陵墓,1992年被列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得到中國台灣陸虔誠等數千人捐資,重建紫陽寺。2002年11月,縣民宗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九、朝陽洞(清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