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安嶽的道觀不多,曆代皆有建造。至2005年,全縣有朝陽洞清虛觀、雲峰真果觀、嶽新保和觀等幾處道教場所開展活動,道教徒15人,道教信眾5000餘人。

民間道士多,但他們主要從事超度亡靈,做道場、請神送鬼等迷信活動,不屬道教徒。

三、基督教

基督教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傳人安嶽,至1949年,縣城和通賢各有一個“福音堂”開展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安嶽縣基督教活動已停止。政府對兩名牧師、4名福音堂負責人,均另作安置。

1978年,基督教徒恢複活動。1995年7月10日,縣民宗局批準嶽陽鎮設立安嶽縣基督教臨時活動場所,有基督教牧師相繼從遂寧、內江、資中等地前來傳教,縣城參加活動的信教徒有100餘人。1998年10月19日,縣民宗局批準建立安嶽縣基督教管理小組。為滿足信教群眾需要,開展正常的基督教活動,2001年2月19日,縣政府發出《關於解決安嶽縣基督教會房產問題的通知》。原基督教會“福音堂”和“華美中學”房屋被縣畜牧局改建房屋占用,縣政府決定一次性賠償21萬元,並由縣政府出資在嶽陽鎮萬壽村征地0.14公頃,劃撥給教會興建教堂使用。2005年縣境內基督教信徒達600人。

四、天主教

天主教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傳人安嶽,傳教士白日升來安嶽傳教。至1949年解放時,安嶽有天主教堂6所,小經堂7所,田產20.6公頃,房屋21座,私立小學10所,孤老院1所,教徒9000餘人,神甫7名(其中外籍4人)。新中國成立後各教堂仍正常開展活動。“文化革命”中,天主教活動全部停止,教堂被占用或拆毀,神職人員被解散或受到懲處。1978年,天主教徒陸續恢複活動,被錯誤處罰的得到糾正,平反昭雪,恢複名譽。被占用或被拆毀的房屋,得到了補償或修複。1981年,縣政府先後批準天林王家寨天主教堂、嶽陽鎮天主教堂恢複活動,並建立管理領導小組。1988年縣政府公布王家寨、嶽陽鎮兩處天主教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至1992年全縣有天主教徒1.3萬餘人。至2005年底,天林鎮王家寨、嶽陽鎮大南街、永清鎮黃家溝、永清鎮高屋基、石羊鎮毫子村等6處天主教堂和思賢鄉、鴛大鎮、長河諞鄉3處活動點,正常開展活動,教徒達1.5萬人,有2名神甫。

(第三節)行政管理

1978年,縣委、縣政府,加強民族宗教工作的行政管理,糾正冤假錯案,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房屋產權政策等,陸續批準開放具備條件的宗教活動場所,給宗教界愛國人士作適當安排。

1982年成立縣政府宗教事務辦公室,1992年更名為民族宗教事務局(簡稱縣民宗局)。2005年編製5人。

縣民宗局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製止和取締未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堅決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犯罪活動。加強宗教信息工作,準確、及時反映宗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新情況。2005年3月1日至4月29日,縣民宗局分別對各鄉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和各宗教活動場所負責人進行集中培訓,組織學習國家民族宗教政策,以確保全麵貫徹落實。

(第四節)重點宗教場所簡介

一、千佛寺

千佛寺,位於縣城西2.5公裏的大雲山,又名千佛寨。唐代名棲岩寺,唐開元二十年(733)高僧玄應建成。因岩壁造刻石像千餘尊而名千佛寺。曆經唐、宋、元、明、清,先後修建有廟宇五重。全寨自東向西呈狹長形,千佛寨摩崖造像長705米,石刻佛像布滿南北兩岩壁。南岩多為唐代造像,北岩多為五代及宋代造像。共有大小摩崖龕窟105窟,造像3061軀,還有摩崖浮雕7座,唐碑3塊,曆代題記26處。據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可因(和尚),祥符間(1008—1016)唱大法於棲岩寺,參徒百餘人。”1972年千佛寺因火災毀壞。1978年以後陸續有僧人和信眾捐資重建,占地麵積0.83公頃,建築麵積1000多平方米。1989年4月,縣政府批準開放,現住有僧尼2人,長住居士1人。

二、金剛洞

金剛洞,位於縣城東18公裏的偏岩鄉劍坪,與嶽新鄉毗鄰。1942年,禪莊和尚遊曆海內外佛教名勝後,來此看望大姐李潔貞時,接受當地居士鄒湘渠等眾多名賢挽留,遂定居於此。禪莊在此廣結善緣,傳經說法,籌建劍坪精舍,皈依佛法者上千名,影響深遠。禪莊常住此石洞念《金剛經》,故此命名“金剛洞”。1947年禪莊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安嶽分會會長,金剛洞由此名震蜀中。該寺廟現建有天王殿、大雄殿、圓通殿、千手觀音殿、七佛殿、五佛殿等。五佛殿內用巨石造刻有東南西北中五尊大佛像,均高14米。2000年建250平方米念佛堂一座,滿足了佛教徒“佛七”念經需要。2001—2002年又建1100多平方米兩樓一底的佛教教學大樓,能容納500僧人學習。省佛教協會、成都文殊院、資陽市佛教協會高僧,以及大學退休教授等來此講學。安徽九華山金光寺特贈送玉雕阿彌陀佛像一尊。來此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常年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