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後,繼續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各行業主管單位加強領導,做到組織落實、製度落實、措施落實。城區各單位、部門經營網點開展“四職”、“四有”教育和機關作風整頓、“誠信經營、誠信服務、誠信為民、誠信公正、誠信育人”等教育活動。改善服務環境,改進服務態度,規範、公布服務程序標準,建立、完善監督舉報機製。截至2005年底,全縣建成縣級文明行業9個,縣級文明服務示範窗口單位43個。
(第三節)文明村鎮創建活動
1983年,安嶽縣開始文明村鎮創建活動。華嚴鄉泉水村、城郊鄉金花村建成首批縣級文明村,天馬鄉建成省級文明鄉。1986年,縣文明委將文明村鎮“六抓、六治、六變”(一抓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治窮變富好;二抓思想建設,治舊變新好;三抓科學文化,治愚變智好;四抓社會秩序,治亂變安好;五抓服務質量,治差變優好;六抓環境建設,治髒變淨好。)評選條件印發區鄉,要求在雙賽活動帶動下,圍繞發展農村經濟,促進社會風氣好轉,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方麵開展文明村鎮倉犍工作。每年在本轄區內審批、命名3~5個文明村,從中擇優申報縣級文明村。
1988年3月,縣文明委發出《關於在我縣十區場鎮開展“三優一學”競賽活動的通知》。各區增添衛生設施,治理髒亂差;抓農貿歸市、車輛歸場、攤點歸區、廣告歸欄,理順市場秩序;抓“嚴打”鬥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織區直機關及區所在地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下鄉參加義務勞動,爭創文明場鎮。年末,縣文明委對各區進行初評檢查,評出名次。
1989年,縣文明委製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明村組建設的意見》,規範文明村的管理製度,要求在評選三戶的基礎上開展文明村的創建活動。1995年後,各鄉鎮發揮農村黨員、幹部、教師、知青和退伍軍人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骨幹作用,以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為根本,以“三優一學”為主要內容,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明村鎮創建以集鎮為重點,以鎮帶村,製訂規劃,逐步推進。把文明村鎮建設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結合起來。依靠國家法律法規,製定鄉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1998年,文明村鎮建設又以三帶、三戶為基礎,與創衛生村、計生村、紅旗村、小康村、綜治村建設結合。重點解決賭博、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動和法製觀念淡薄等問題,抓院、村、鎮的環境衛生整治和建設。次年,縣委九屆三次全委會作出《關於在全縣農村實施“七個一”工程的決定》。全縣實施“七個一”工程的農戶達3532戶,首長示範工程戶938戶。2000年,縣文明委確定24個重點小集鎮在3~5年內建成縣級文明鎮。印發《考評細則》,確定縣級領導、縣直部門定點幫扶、文明辦現場指導的工作製度。2003年,重點抓農村精神文明連片創建工作,普遍開展以“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為重點的“遵紀守法戶、五好家庭戶、雙文明戶”的評選活動以及以“十星”為切人點的社會主義文明新村建設。2005年,縣文明委製發《關於開展農村精神文明連片創建定村共建活動的通知》,動員省、市文明單位定村幫扶國道319沿線鄉鎮的13個村開展共建文明村社活動。截至2005年,全縣共建成省級文明村5個,市級文明村6個,縣級文明村99個,市級文明場鎮2個,縣級文明場鎮5個。
(第四節)文明單位創建活動
1983年,全縣開展創建文明單位試點工作,天馬鄉被省委、省府命名為第一批省級文明單位。1984年,內江地委、行署命名第一批市級文明單位,安嶽縣的縣委機關、縣工行、周禮中學、天馬鄉4個單位獲命名。縣委、縣政府命名37個單位為縣級文明單位。1985年,精神文明建設納人全縣各級黨政部門的獎懲掛鉤責任製。各文明單位的創建活動由重點抓清潔衛生逐步轉變為重點抓思想教育,由突擊活動轉變為經常化、製度化。11個單位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1986年1月,縣委、縣政府聯合召開兩個文明建設表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