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內江市政府在安嶽縣千佛鄉建廣播電視差轉台。發射天線高度112米,配置一台一千瓦分米波發射機和一台一千瓦調頻廣播發射機,廣播電視的收轉效果進一步改善。同年,在兩板橋鄉新建小型電視差轉台。年底,全縣有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6座,衛星電視地麵站5座,電視發射功率0.4k)W,高頻發射台和轉播台3座,全縣電視人口覆蓋率70.69%。1997年,全縣有調頻廣播台3座,其中發射台1座,差轉台2座。有調頻廣播發射機4部,功率0.4千瓦,傳送38個鄉鎮。專線傳輸杆路248.5公裏,鄉以下專線傳輸杆路11167公裏,單線15391公裏。2005年,千佛和石板差轉台停播,唯鐵峰山差轉台正常運行。

二、電視事業建設

(―)城區有線電視建設1986年,建設縣城有線電視係統。次年,建成縣城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縣城閉路電視係統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縣城分米波電視差轉台,形成無線和有線轉播網。

1989年,鐵峰山電視差轉台試播,分米波22頻道直接轉播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重慶電視台節目收轉質量大幅提高,縣城電視觀眾能收看多套節目。四川電視台節目源改用接收峨眉山四頻道,在鐵峰山、學溝灣路28號(後改為92號)設置使用衛星地麵接收站。

1990年,有線電視建設完成4個係統,在建5個係統,增加用戶3000戶,轉播6套電視節目。1991年,城區有線電視網絡逐步擴大,新建10個有線電視係統,新增用戶2000戶。全縣有電視機5.2萬台,有線電視用戶1萬餘戶,城區用戶能收看5至6套電視節目。1994年,縣教育電視台正式開播。1996年,縣城開通加密電視頻道,播出節目套數增加到13套。有線電視幹線向農村延伸。建成廣播電視共纜傳輸係統13個,廣播電視雙人戶家庭超過2000戶。次年,從成都金宇集團公司引進資金,改造信號源和城區有線電視網絡。中央電視台、省電視台在城區的覆蓋率達91%。1998年,建成廣電大樓、全電腦控製的廣電中心機房,建成城鎮和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網。2005年,縣政府辦公室發出《關於加快發展有線數字電視的通知》,電力、稅務係統和農村信用聯社最先安裝和使用數字電視。節目收看套數由模擬電視的26套增加為68套,節目音像品質明顯提高。年底,全縣數字電視用戶1000戶。

(二)農村有線電視建設1989年,有線電視向鄉鎮場鎮和農村發展。次年,千佛等9座電視差轉台建成並試播,建成衛星地麵接收站15座、有線電視係統15個,農村能收看到1至3套節目。1991年,長河諞鄉等四個鄉鎮建起有線電視係統。1993年,新建八廟等4個鄉鎮有線電視係統,有5個已建成的有線電視係統改換頻道,增加節目,新增有線電視用戶909戶。次年,全縣各鄉鎮建係統32個,發展用戶2.5萬戶。1995年,按照“共星覆蓋、共站接收、共纜傳輸、共同人戶、共同繁榮”方針加快發展,17個鄉鎮場鎮建起300MHz、550MHz鄰頻傳輸有線電視係統,發展用戶1.35萬戶。中央電視台、省電視台覆蓋率分別達到36%、64%。有線電視用戶2.5萬戶。同年,大平鄉共纜傳輸試點成功。次年,建成共纜傳輸係統13個,廣播電視雙人戶家庭760戶。

1998年國家廣電總局提出在2000年底前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次年58個鄉鎮與縣局進行光纖聯網,光纖幹線達550公裏。中央、省、市、縣台電視信號覆蓋全縣城鎮、鄉村。8月底,全縣光纖電視“鎮通”工程全麵結束。12月底縣境內架通縣局播出前端聯接鄉鎮和行政村的光纖幹線800公裏,鄉鎮與縣實現光纖聯網,有線電視用戶超10萬戶。省委政研室1999年第20期《情況與建設》專題反映安嶽縣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帶來良性效應。省廣電廳副廳長王均、張翊視察安嶽縣,並將經驗在全省推廣。《四川日報》、四川衛視報道安嶽。劍閣等十幾個縣市領導和同行來安嶽參觀。2000年初,召開全縣“村通”工程動員大會。永清第一個實現“村通”。同年末,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100%,村通率80%。各鄉鎮共安裝光纜幹線860杆公裏,電纜主幹線3000公裏,人戶電纜8600公裏,安裝各類電杆6000餘根,廣電用戶12萬戶,電視節目22個頻道。全縣農村新增電視機2.9萬餘台,縣廣播電視局年上交各類稅金較往年增加50多萬元。到2002年,累計架設光纜1500公裏,有線電視用戶達18.43萬戶,人戶率41.3%,村通率98.4%,社通率87%。2004年,新敷設樂至一安嶽數據機房及各片區至寬帶用戶的光纜80杆公裏。2005年,全縣有線電視用戶19.2萬戶,人戶率42%,村通率98.7%,社通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