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廣播電視

(第一節)廣播電視事業建設

一、廣播事業建設

(―)城區廣播1983年,廣電局新建機關樓,對縣廣播站中心機房設備進行技術改造。1988年,全套更新中心機房錄音設備,購進錄音機、高檔采訪機,提高采訪、播音質量。1990年,縣政府辦公室發出《關於縣城機關、單位增設廣播收聽設備的通知》,要求各單位必須按所有幹部、職工、居民都能聽到縣人民廣播電台廣播節目的基本要求增設收聽設備,不允許存在無集體收聽設備的空白單位。年底,縣城設有線廣播喇叭300隻,高頻音箱100隻。1991年,廣電局新增調頻發射機,增大信號發射功率。城區有線電視普及後,廣播宣傳功能弱化,加上廣播網絡建設與管理經費不足,城區廣播大幅下滑。2005年底,縣城廣播喇叭已不到200隻。

(二)農村廣播1985年,全縣籌資410萬元,對嶽源等8個鄉站進行機房改造和設備更新。民主鄉廣播站安裝省廣播電視廳定點生產的先進控製台,成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這種設備的鄉站。1986年,縣政府批轉縣廣電局《關於抓緊進行整頓,發展農村有線廣播網的報告》。要求區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農村有線廣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製定全麵整網計劃,采取有力措施,按期完成廣播整網人級、站房改造、設備更新任務。當年廣播鄉通率達100%,村通率97%,人戶率76%。1989年,采取國家、集體、個人三負擔原則集資整網,全縣共籌集整網資金3.33萬元,收取線路維修費、喇叭收聽費74.6萬元,完成11個鄉的站房改造,20個鄉實現鄉村對講。鄉站整網人級、站房改造、設備更新分別達到70%、46%、32%,喇叭人戶率76%。1990年,完成人戶喇叭28萬隻,經四川省廣播電視廳驗收合格達標,安嶽縣被評為全省農村廣播網技術改造先進單位。1991年,全縣繼續實行“財政補、集體提、農民籌、部門借、自己掙”的辦法,多渠道籌集廣播建設資金139.35萬元擴建網絡。鄉鎮站積極開展“學五馬、創四好鄉站”活動,服務創收11.68萬元,站平1256元。民主鄉站達1.15萬元,被評為四川省“學五馬”先進集體。當年,全縣新增喇叭2.74萬隻,廣播村通率100%,社通率92%,人戶率82%。全縣有收音(錄)機3.6萬多台。建成廣播幹線14.21萬杆公裏,主饋線使用鋁包鋼線。1992年,廣電局繼續堅持“人民廣播人民辦、辦好廣播為人民”和“三負擔”原則,宣傳發動群眾辦廣播。同年5月,省廣電廳授予安嶽縣“農村有線廣播網技術改造先進集體”稱號,獎現金3萬元。1993年,對全縣農村有線廣播網進行全麵調查證實:已建成的標準化農網,自然損耗和老化嚴重,10多個鄉鎮的廣播通播率僅在20%~50%之間,16個鄉鎮的廣播網絡日常維護維修陷於停頓。廣播網絡建設資金不足,職工隊伍不穩定。農網杆倒線斷三分之一,嚴重地方80%垮塌。次年,貫徹中央減輕農民負擔的指示精神,不再向農民多提農網建設經費,提出“分級負責、分級負擔、分級維護、分級管理、分級使用、統一技術規範”的建網機製,調動以村為單位的農網建設積極性。試用照明零線傳輸廣播信號,節省資金80%。全縣籌集資金156.2萬元用於農村廣播網絡建設,喇叭人戶率提高到82%,新增人戶喇叭27234隻,占市廣電局下達任務數的13.6倍。153個村安裝“零線廣播”,19個村建起村廣播室。1995年,縣委辦、政府辦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廣播網建設和維護的通知》,把整網人級、改造站房、建村廣播室、增加喇叭納人黨政領導政績和目標考核。全縣采用零線傳輸、大地土壤傳輸、共纜傳輸新技術鞏固農網,喇叭人戶率達到83.8%。鄉鎮站開展聯辦節目、廣告、維修、經銷、有線電視管理等有償服務,年創收38.5萬元。2001年,利用共纜傳輸重建調頻廣播網絡,全縣調頻喇叭達2320隻,在響率100%。2005年,因電視普及,廣播逐漸跨網,僅有通賢等少數鄉鎮保留廣播網絡。

(三)廣播電視差轉台1985年,全縣籌資34.7萬元擴建電視差轉台。次年,完成鐵峰山調頻廣播台和電視差轉台鐵塔建設。千佛、石板調頻廣播差轉台建設同時完成投人運行,可讓51.2萬人收看電視轉播節目。同年,對李家鎮等幾座小型電視差轉台進行維修,新建鎮子鎮等小型電視差轉台,調頻廣播信號通過鐵峰山調頻台傳輸到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