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旅遊局編製《安嶽縣“十一五”旅遊發展規劃》,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旅遊發展,圍繞打造“生態農業文化旅遊縣”,把安嶽建設成國家AAAA級旅遊區,創建2個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2010年,接待遊客人數超過2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人10億元。對主要旅遊公路進行硬化,在八廟、石羊、朝陽各建一處三級客運站,新增景區旅遊客運班車10輛。重點開發石刻景區、中韓民俗文化村、千佛寨森林公園、朝陽洞休閑度假村、城西鄉團山溝水庫等。“十一五”期間,旅遊配套設施建設總投人7537萬元。旅遊發展規劃目標隨旅遊產業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整。
二、景區規劃
2000年3月,部門出台《安嶽縣文物景區建設項目建議書》,對通賢、嶽城、石羊三大文物景區進行了初步規劃設計。2002年,文物局完善了圓覺洞景區的詳細規劃圖。八廟鄉政府請中國市政設計院西南研究所編製完成臥佛院風景區開發詳細規劃。大墊鄉製作完成朝陽洞景區開發詳細規戈ij。石羊鎮政府請中冶勘察設計院成都測繪分院對毗盧洞景區進行了規劃設計。2003年8月,縣政府委托成都雅石現代城市景觀設計院完成了《中韓民族文化村總規劃書》的編製。2003年12月,縣旅遊局編製《農業旅遊觀光重點景點建設規劃》和《水觀村巴蜀農耕文化主題公園規劃》。
中韓民俗文化村規劃占地麵積1.85萬平方米,約1.86公頃,總投資1300萬元人民幣。建設韓國普州太後許黃玉史跡陳列館、祭祀廳、中韓民俗文化館、娛樂度假村。整體規劃以中韓古建築風格為主,分為祭祀區和休閑區兩大部分。祭祀區建“許太後祭祀廳”,中國四川民俗文化館,韓國金海市民俗文化館;休閑區建中韓民俗街,別墅及餐飲,娛樂配套設施。
通賢景區規劃麵積100平方公裏,集石刻文化旅遊、考古研究、度假、休閑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區。依托臥佛院、木門寺,川東特色風貌的旅遊場鎮八廟場、魚尾壩、仙人島田園風光,書房壩人工湖自然景觀等,形成中國唐代最大的臥佛、石刻佛經遊;依托木門寺石仿木建築佛教聖地,無際禪師生平,形成考古遊;依托書房壩和跑馬灘人工湖,形成水上休閑娛樂遊等。
石羊景區規劃麵積約65平方公裏,以石刻觀光、佛教朝拜、考古研究為主。打通安嶽至大足旅遊通道,拓展佛教文化內涵,帶動石羊景區旅遊業的發展。依托石羊場、毗盧洞、華嚴洞、茗山寺、孔雀洞、金剛洞等,形成毗盧洞柳本尊十煉、紫竹觀音石刻造像遊;依托華嚴洞、茗山寺、孔雀洞石刻造像、金剛洞,形成佛教朝拜參觀遊;依托韓國普州太後許黃玉故裏,形成尋根祭祖遊等。
嶽陽景區規劃麵積50平方公裏,以石刻觀光、文化名城、品嚐美食、體驗自然生態、了解安嶽曆史名人、購地方特產為重點,形成石刻文化藝術遊;千佛寨休閑度假,形成佛教朝拜遊;以玄妙觀、朝陽洞石刻造像為依托,形成道教聖地遊;以縣城安嶽土特產品、特色美食一條街、嶽陽河邊“川東風情”和水觀村為主,形成巴蜀農耕文化遊等。
三、線路規劃
旅遊線路規劃為一日、二日、三日、專線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