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號龕十六羅漢龕,1.50x7.00x0.80米。刻釋迦佛坐像,佛兩側分列十六羅漢坐像,通高均1米。像後均有榜題。羅漢下方刻諸伎樂。

(第四節)西禪寺

西禪寺位於縣城東27公裏白水鄉西禪村八組普安寨西門下山崖。造像始創於唐開元至天寶間,元和達到鼎盛,宋時繼有開鑿9龕,現存398尊,題記三則。造像內容主要有初唐神僧僧伽和尚(又稱泗洲大聖)、釋迦說法、千佛、西方淨土變等。

泗洲僧伽和尚龕屬全國保存較好、內容最全、時間較早的石刻資料。

第1號三十二化僧伽和尚龕,唐。2.70x2.57x1.60米,現存造像114尊。門楣中央刻“泗洲僧伽和尚”六字,楷書,字徑5厘米。左壁外側刻“元和十三年三十二化僧伽和尚龕”題記,14行,字徑2厘米,楷書。正壁、左、右壁分五層造像,加上龕門共刻僧伽三十二化故事,僧伽像均頭戴風帽,手持禪杖。

第2號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唐,1.02x0.94x0.49米。造像5尊,正中釋迦佛通高0.67米,像高0.44米。

第3號龕西方淨土變,唐,2.10x1.74x0.72米。現存造像109尊,正中主像西方三聖。從底到頂分八層刻像,有飛天、經幢、樓閣、千佛等。

第4號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龕,唐,1.04x0.90x0.80米。正中釋迦佛通高0.53米,像高0.35米,右壁刻題記,文字風化嚴重。

第5號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龕,唐,左壁垮塌,存5尊造像,與第4號龕基本相同。

第6號釋迦佛半身造像龕,宋,1.60x1.60x0.53米,像高1.38米。

第7號二佛二菩薩二力士龕,唐,1.15x1.14x0.65米,正中二佛坐於蓮台上,通高0.68米,像高0.45米。

第8號千佛龕,唐,2.83x2.50x1.36米。該刻未完工。正壁中央刻一佛二菩薩,正壁、左右側壁分層刻千佛像,共136尊。

第9號釋迦說法龕,盛唐,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後壁刻天龍八部。

(第五節)佛耳岩

佛耳岩摩崖造像位於永清鎮店子村丁家壩,在長18米、高14的崖壁上,刻有54龕、247尊造像。是唐鹹通年間(公元860—874年)造像,後世亦有裝彩。內容以釋迦說法為主,32龕釋迦說法龕,或一鋪三尊,或一鋪五尊,或一鋪七尊,常在龕外刻數供養人,龕下刻花籃或博山爐及雙獅。龕小而精(僅20—30公分),雕刻手法細膩,堪稱摩崖石刻微雕。

第1號釋迦說法龕,0.83x0.65x0.05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下飾有卷草紋。

第3號釋迦說法龕,0.74x0.8x0.3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龕外兩側各刻一供養人。龕下正中刻一高浮雕花籃,兩側刻雙獅。

第4號釋迦說法龕,唐,0.54x0.54x0.2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外兩側各刻一力士。龕下中間刻博山爐,兩側刻雙獅。

第10號釋迦說法龕,唐,0.65x0.68x0.1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外兩側各刻一力士。龕內有“鹹通”年題記。

第21號釋迦說法坐像,0.3x0.43x0.04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外兩側各刻一力士,佛座下刻雙獅,右外側刻三供養人,龕下小框內刻龍。

第33號釋迦說法圖,0.27x0.21x0.07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外兩側各刻一力士一供養人。龕下正中刻一花籃,左右刻雙獅及麒麟等圖案。

第39號唐碑,高0.22米,寬0.09米,厚0.05米,碑頂為歇山式,碑下刻一烏龜,碑左刻一供養人。

第41號釋迦說法龕,0.97x0.9x0.44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兩供養人,蓮座下刻卷草紋,龕下刻五伎樂。

(第六節)上大佛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於清流鄉長新村二社的廟子坡山腰。造像始於唐,延至宋,18龕、702尊。造像內容豐富,以釋迦說法龕為主,有13龕,大部分為一鋪七尊。另有阿彌陀佛、寶勝佛、千佛、日光、月光菩薩等造像。造像時代題記有“天寶”、“端拱”、“鹹平”等年號。

第1號釋迦說法龕,唐,雙層龕,外龕1.60x1.84x0.60米,內龕1.07x1.26x0.50米,內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後壁上方刻天龍八部,龕外左右各刻一力士,龕楣飾有寶相花。外龕兩側各刻二菩薩立像。

第3號釋迦說法龕,唐,2.48x3.20x2.50米,一佛二菩薩,兩側壁刻荷葉千佛68尊,龕外左右各刻一力士。

1.86x1.60x1.85米,正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左壁上方刻一佛二龕外兩側各刻一力士。

1.50x1.80x0.70米,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後壁上方刻天龍八部。

第10號釋迦說法龕,唐,菩薩,下方刻日光、月光菩薩,第16號釋迦說法龕,唐,

龕外兩側各刻一力士。

第18號釋迦說法坐像龕,唐,釋迦佛右手結說法印,通高7.10米,像高6.10米,頭高1.75米,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