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號釋迦說法龕,唐,雙層龕,內外均為方形平頂,內龕1.30x1.80x1.00米。龕楣飾有寶相花,內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左右壁上方刻天龍八部,龕口刻二力士。主尊釋迦佛結跏趺坐於鋪帛仰蓮座上,頂後有桃形頭光,其上刻華蓋,左右刻菩提樹。佛座下低壇立麵刻有博山爐和雙獅。
第19號觀無量壽經變龕,唐,龕形已破壞,2.60x3.50x1.60米。內容豐富,大寶樓閣為唐式建築。
第20號佛道合龕,唐,方形平頂,1.20x1.40x0.80米。刻8像,正中為二菩薩像,頂有桃形頭光,其餘為道教真人像,龕門左右外沿刻一天王。
第21號釋迦說法龕,唐,雙層龕,內外均為方形平頂,內龕1.50x1.50x1.00米。門楣刻七佛結跏趺坐於祥雲上,龕內刻一佛二弟子四菩薩二天王,正壁和左右壁上方刻天龍八部,龕口刻二力士。低壇立麵刻博山爐和雙獅。造像麵部均風化殘毀。外龕右側存有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造像題記。
(第三節)庵堂寺
庵堂寺摩崖造像,位於縣城東南38公裏的林鳳鎮新壩村二社唐家坡山腰。造像始刻於晚唐,盛於五代,22龕,345尊,碑刻題記13處。現存造像題記有“天複”、“天漢”、“天成”、“鹹康”、“長興”等年號。造像內容豐富,主要刻有“觀無量壽經變”、“釋迦說法圖”、三世佛、千佛、藥師佛、地藏、十六羅漢、千手觀音、大悲觀音、白衣觀音、花絮菩薩、川主菩薩等。龕刻多為方形平頂或方形圓弧頂,龕與龕或彼此相連,或上下重疊,構成一組十分密集、典型的五代造像群。這在全國其他石刻中頗為罕見。
第1號西方三聖龕,1.10x1.20x0.60米。刻有通高1.00米阿彌陀佛高0.70米,三弟子高0.90米兩菩薩、兩供養人,高0.5米供養人,呈單腿下跪式。
第2號六臂觀音龕,1.45x0.75x0.30米。內刻高1.10米六臂觀音站像一尊,左右刻兩供養人。
第3號地藏龕,0.60x0.50x0.30米。內刻通高0.5米地藏菩薩坐像,另刻有天複七年(公元907年)題記。
第4號三世佛龕,1.10x2.20x0.70米。龕內刻三世佛,通高1.10米,像高0.60米。後壁二弟子像高0.60米,兩側二菩薩像高0.80米,其上方各刻一飛天,正中雲端刻有十佛。
第5號地藏龕,高0.70x0.40x0.70米。地藏坐像高0.70米,另刻供養人一個,像高0.25米。
第6號藥師佛龕,1.00x1.20x0.40米。正中刻通高0.9米藥師佛坐像。左站日光菩薩,右站月光菩薩,均高0.8米,左右兩旁雕有呈腿姿的四侍者。
第7號刻川主菩薩一尊,高0.6米。左刻一金剛,龕內題有“民國十八年造”。
第10號千手觀音龕,1.40x2.10x0.80米。正中刻千手觀音,通高1.20米,像高1.00米。龕後壁上方左右刻有十坐佛,高0.20米。下麵分別刻六臂金剛二尊,金剛手執各種法器,龕下刻窮叟、餓鬼等像四尊。
第11號千佛龕,1.20x1.40x0.50米。上方分三層刻高0.20米佛像27尊。下為三佛,通高0.55米。二力士高0.40米,座下有二護法獅子。
第12號觀音地藏龕,1.00x1.20x0.60米。左刻高0.80米站立觀音像一尊,旁站一供養人。右刻高0.60米地藏菩薩,旁邊站三供養人。龕後壁祥雲上站高0.30米七佛像。左右各刻一·飛天。龕內有天成四年(公元929年)題記。
第13號白衣觀音龕,0.50x0.40x0.15米。刻高0.50米白衣觀音,左右刻兩供養人像,高0.2米。有天成五年(公元930年)題記。
第14號造像龕,像已毀,有蜀天漢年間題記。
第15號三佛龕,1.00x2.00x0.80米。佛像均高0.90米,左右分列二弟子二菩薩。後壁左右雲端刻有10佛像。龕左側壁有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題記。
第16號白衣觀音龕,高0.60x0.55x0.30米。白衣觀音居左,花絮菩薩居右,坐像均高0.35米。龕下有鹹康元年(公元925年)題記。
第17號一佛四菩薩龕,1.20x2.00x0.90米。正中坐通高1.10米阿彌陀佛,左右刻二弟子及觀音、大勢至和地藏菩薩,均高1.00米。龕下刻有一供養人。左右龕壁有二飛天,後壁上端左右刻十方佛。龕左側有蜀天漢九年(公元925年)題記。
第18號造像碑一塊,碑文模糊,題刻年號清楚,為後唐長興元年(公元930年)。
第19號三世佛,像已毀,有天成五年題記。
第21號觀無量壽經變龕,3.10x2.70x1.00米。正中刻“西方三聖”,佛坐像居中,左右分座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佛頂有華蓋,華蓋之上刻有一列大寶樓閣,龕頂刻有金翅鳥。“西方三聖”兩側有陀羅尼經幢。龕下半部分刻有“往生西方淨土圖”。龕門柱上方刻有飛天,上方及兩側方框中雕刻十六觀內容。全龕計有佛、天女、伎樂、世俗人等大小造像217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