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號唐碑,1.16x0.58米。碑上刻雙龍,碑麵已毀。
第9號唐碑,1.58x0.52米。碑麵無字,碑上刻雙龍,碑下刻一龜負重。碑左造像已毀。
第10號釋迦說法龕,唐,雙層龕,外龕方形平頂,139x1.24x0.68米,內龕方形圓拱頂,0.78x0.82x0.41米。內龕正壁正中刻釋迦佛坐像(麵部已毀),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薩立像,外側左右各刻一力士。
第11號釋迦說法龕,唐,雙層龕,夕卜龕方形平頂,1.72x1.56x0.74米,內龕正壁中刻釋迦佛坐像,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薩立像,弟子,菩薩之間各刻供養人,三壁上方刻天龍八部,龕外左右側各刻一力士。
第12號唐碑,1.52x0.59米。碑上刻雙龍,碑下刻一龜負重,碑麵刻《般若沙羅密多心經》
第13號佛道合龕,唐,雙層龕,外龕方形平頂,1.90x1.57x0.60米,內龕方形圓拱頂,1.03x1.06x0.73米。內龕中佛、天尊、弟子、菩薩及龕外力士造像均破壞嚴重。
第14號佛道合龕,唐,雙層龕,外龕方形平頂,1.97x1.65x0.39米,內龕方形圓拱頂,0.93x0.92x0.49米。二者之間刻有三頭六臂的玉印觀音。
第15、16、17、18號均為合龕,唐,破壞嚴重,造像不清。
第19號說法龕,唐,0.10x1.28x0.44米。破壞嚴重,內容不清。
第20號刻有“老君崖”三字。
第21~25號為清代造像和題刻。
(第二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節)高升大佛
高升大佛位於縣城東南32公裏的高升鄉天佛村雲龍山和天功山上。龕刻編16號,造像1576尊,碑刻題記11處,石牌坊一座,造像集中刻於大佛寺、雷神洞和千佛岩。
大佛寺在雲龍山頂。
第1號華嚴三聖窟,宋,長方形圓拱,4.9x10x3.1米。華嚴三聖均結珈趺坐,中為毗盧遮那佛,坐像高4.8米,左側文殊菩薩,右側普賢菩薩。
三像之間是陰刻題字。左:口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圖。右:皈依寶毗盧奄教口現金口圖。左壁上方(外)豎刻:“佛天光輝,法輪常轉”。(裏)豎刻:“藏詣大佛供養圖”。右壁上方豎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雷神洞在天功山腰。
第9號雷神洞龕,宋,方形圓拱,3.30x3.40x1.85米。正壁刻一佛兩菩薩,均為結珈趺坐,高1.40米。後壁左右各刻高0.20米四天人,站於祥雲之上。左壁刻風伯、電母等像,右壁刻雷公、雨師等像,共十尊,均為站像,高0.40米。龕外有清乾隆59年(1794)記事碑三塊,清嘉慶記事碑兩塊。
千佛岩在雲龍山腰。
第10號觀無量壽經變龕,唐,方形圓拱,2.4x2.45x0.6米。造像損毀較重,龕楣刻有“十六觀”內容。
第12號千佛龕,唐,方形圓拱,1.4x1.5x0.9米。內刻千佛坐於有莖蓮台上,風化嚴重。右外側有後唐天成五年(930)題記。
第13號地藏龕,五代,方形圓拱,1.5x1.7x1.4米。地藏坐像高0.6米,座高0.3米,風化嚴重。左外側有廣政二十二年(959)題記。
第15號釋迦說法龕,唐,方形圓拱,1.8x2x1.4米。刻有一佛兩菩薩兩弟子,兩外側刻兩力士,後壁刻有天龍八部造像,損毀較為嚴重。左壁外側刻有大和二年(828)題記。
第16號造像龕,唐,方形圓拱,1.4x1.4x0.85米。站像高0.9米,座高0.3米,風化嚴重。左外側有開成二年(837)題記。
(第二節)木魚山
木魚山摩崖造像,位於縣城西南36公裏的自治鄉黃河村木魚山腰。造像始於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24龕,770尊。造像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刻有釋迦說法圖、西方淨土變、觀無量壽經變、釋迦立佛、三世佛、千佛、佛道合龕、二菩薩龕、羅漢龕、經幢、唐碑等。有佛、菩薩、六臂觀音、羅漢、力士、天龍八部、飛天、真人、供養人及雙獅等。是安嶽西部規模最大的石刻造像區,也是安嶽中晚唐摩崖石刻造像的代表之一。因其代早、規模較大、題材廣泛,雕刻技藝精美,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
第6號西方淨土變龕,唐,2.40x2.50x0.90米。龕形已破壞,頂部和左壁已崩圮。造像分三層,風化嚴重,主像阿彌陀佛結珈趺坐於仰蓮台上,通高0.90米,其餘所刻伎樂或吹篳篥,或擊銅鈸,或擊羯鼓,或彈琵琶。
第7號三佛龕,唐,1.10x1.44x0.30米。龕形已破壞,頂部與左壁已崩圯。龕內刻三佛坐像,通高0.80米,頭上桃形頭光。後壁刻三菩薩半身像。龕下刻忍冬紋及一蹲獅。龕右外側刻一力士,其後有條幅紋頭光。
第9號釋迦佛龕,唐,雙層龕,內外均為方形平頂,內龕1.60x1.50x0.70米。門楣上刻卷草紋。龕左側上方已崩圯,龕內刻釋迦佛,捧摩尼寶珠,身後有桃形頭光。兩側分別刻阿難、迦葉、觀音、大勢至菩薩立像,正壁及左右壁上方刻八部眾像。內龕口左右各刻一力士,身後有圓形頭光。
第11號二菩薩龕,唐,方形平頂,1.90x1.40x0.50米。刻二菩薩立像,頂後飾火焰紋、連珠紋、條幅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