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號造像龕,宋,方形圓弧頂,1.10x1.05x0.50米。內刻數十尊荷葉千佛像坐於有莖仰蓮台上。
第5號藥師佛坐像龕,清,方形平頂,1.15x1.05x0.50米。
第6號修路碑,1.40x1.20米。
第7號修路碑,1.50x1.20米。
第8號經目塔,北宋,塔高12米,下有一高0.4米的圓形塔基,塔為八方三層,每層各有亮柱8根,柱又分8麵,有6麵刻有佛經名。24根亮柱,刻144部佛經名,楷書,古樸流暢。三層八方塔身壁上,共雕小坐佛24尊。
經目塔坐南朝北,從正南開始,分三層由右至左記錄經目。
(第七節)茗山寺
茗山寺,位於縣城東南55公裏的鼎新鄉民樂村虎頭山巔。文物通編13號,有摩崖造像63尊,圓雕造像31尊,碑碣、題刻27通(件)。大部分摩崖造像為北宋時期作品,亦有少量的明清造像。
第1號佛道造像合龕,明,方形平頂,5.00x5.00x2.00米。刻毗盧佛、東嶽大帝坐像。毗盧佛居右,通高4.95米,像高3.4米,冠中坐小化佛。東嶽大帝居左,通高4.9米,像高3.3米。
龕右壁存題記二處,一為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後)、二為清鹹豐7年(公元1857年)。
第2號觀音、大勢至菩薩龕,宋,方形平頂,5.5x5.7x2.8米。左側觀音坐像通高5.5米,像高3.05米,冠中刻阿彌陀佛立像,右側大勢至菩薩坐像通高5.5米,像高3.15米,冠中刻一寶塔,塔底層開小龕刻一小坐佛。
第3號“現師利法身”龕,宋,方形平頂,6.4x6.5x3米。龕額刻“現師利法身”五個雙鉤大字。龕內刻文殊菩薩立像,左手托經書。後壁左右側分別鑿四小圓龕(上一大,下三小),內刻坐佛,左側較完整,右側風化嚴重。
第4號題記一處,字跡已風化。
第5號毗盧佛龕,宋,方形圓弧頂,高6.4x3.8x1米。龕頂和龕左右外沿已崩塌,龕內刻主像毗盧佛,高6.3米。
第6、7號龕,造像均已風化。
第8號觀音堂造像窟,宋,方形平頂,6.3x6.85x3.3米。正壁右側刻觀音菩薩,通高6.2,像高5.2米,頭戴化佛鏤空高花冠,左手托一經書(被衣袖遮住)。左側刻大勢至菩薩,通高6.1,像高5.2米,頭戴鏤空化佛寶冠,左手平置於胸腹間托一經書。
其餘圓雕造像均為清代補刻。
窟內有清代碑記九塊,有的風化嚴重。
第9號空龕。
第10號碑記二塊,均有清同治年號。
第11號空龕。
第12號十二護法神龕,開鑿於一大石包上,宋,平頂長方形,2.3x9.6x0.8米。刻12護法神將,風化嚴重。
第13號山頂寨內單個石刻造像及碑,清代,造像雕刻技藝差。石碑共九塊,其中培修碑七塊,鹹豐年號《灶神碑》一塊,乾隆年號《功映天境碑》一塊。
(第八節)玄妙觀
玄妙觀位於縣城北20公裏的鴛大鎮玄妙村集聖山。道、佛聯合造像,集中刻於山腰一高5.4米、周長40米的大石包周圍。通編25號,有摩崖造像1293尊,唐碑四通,碑刻經文一卷。以道教造像為主,也有一些佛道合龕造像。最具特色的是老君、三清、四禦、天尊、護法神將與老君、釋迦合龕造像。就其規模、數量、豐富的內容、反映的神係而言,為全國罕見。
第1號唐碑,2.4x1.27米,雙龍碑。上刻《啟大唐禦立集聖山玄妙觀勝境碑》。
第2號老君龕,唐,雙層龕,內外均方形平頂,外龕5.1x1.58米,內龕2.95x2.55x1.00米。主像老君居正中,兩側刻四真人站像。後壁上方刻有八護法神頭像,兩側壁上方刻兩夜叉。內龕上下龕楣刻二十五真人坐像。內龕外側上方各刻一真人站像,右下方刻一天王,左下方刻一真人像。外龕左側壁分二層刻三真人立像。外龕下刻有十二神人立像。
第3號六天尊龕,唐,方形平頂,2.12x2.25x1.14米。龕內正壁刻六真人站於仰蓮台上,兩側壁各刻一菩薩立像(右側壁像已毀),龕外兩側各刻一天王。
第4號天尊龕,唐,方形平頂,1.37x1.67x0.42米。龕內四天尊造像已毀,左外側二天王像保存較好,天王均腳踏一地鬼。
第5號救苦天尊乘九龍龕,唐,龕左右壁已崩塌,1.80x1.50x0.30米。正壁中間刻救苦天尊立於仰蓮台上,台下浮雕九條龍,天尊右側刻一護法天王,足踏兩地鬼,左側刻一力士,造像頭、手均毀。
第6號佛道合龕,唐,雙層龕,外龕方形平頂,1.85x1.76x0.57米,內龕方形圓拱頂,1.12x1.32x0.56米。內龕楣浮雕卷草紋,刻有十方佛坐像。龕內正壁右刻毗盧佛,左刻天尊,通高0.9米,佛背光上刻有“六拿具”圖案。右壁刻一弟子一菩薩,左壁刻一脅侍女真。三壁上方刻天龍八部。內龕左右外側各刻一力士,龕下沿刻金童玉女、獅、供養人。龕內大部分造像頭均毀。
第7號空藏經洞,0.85x0.57x1.27米。洞門上下所刻小像已毀,兩側各刻一真人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