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號造像龕,方形平頂,1.30x1.70x0.60米。刻三佛像,佛像之間刻有八站像,風化嚴重。

第102號空龕。

第103號造像龕,方形平頂,4.40x4.00x2.70米。正中刻舍利塔,高4.00米,塔身中部小龕內刻一坐佛,左右側上部刻有兩小龕造像(已毀),右下側有一舍利塔,高1.40米,均風化嚴重。

第104號造像龕,方形平頂,1.90x4.00x1.30米。造像破壞嚴重。

第105號造像龕,方形平頂,1.30x1.70x1.30米。釋迦說法圖,刻一佛兩弟子兩菩薩,後壁上方刻天龍八部,兩外側各刻一力士,破壞嚴重。

(第五節)華嚴洞

華嚴洞石刻位於縣城東南56公裏的石羊鎮華嚴村箱蓋山。文物通編19號,有摩崖造像159尊,碑碣、題刻24通(件)。造像碑刻集中於華嚴洞和大般若洞兩窟,絕大部分為兩宋時期雕刻,少許明代補刻,其餘皆為石牌坊和岩墓。

第1號東漢岩墓,1.30x1.20x4.30米。內有供台、棺台、石灶。

第2號東漢岩墓,1.65x1.40x3.70米。內有供台、棺台、石灶。

第3號陰刻花紋,殘缺。

第4號石牌坊,高3.15米,寬5.00米。

第5號華嚴洞窟,北宋,方形平頂,6.20x10.10x11.30米。窟內空間700餘平方米,三麵均有高1.10米,進深1.00米的壇基。

正壁刻華嚴三聖,均通高5.20米。正中毗盧佛冠中刻柳本尊的趺坐像。文殊菩薩居右,座下刻一青獅,普賢菩薩居左,座下刻一白象,二者寶冠中均刻一趺坐的化佛。

左右兩壁各雕刻有並排坐於方座上的五個菩薩,合為《華嚴經》所說的“大乘菩薩十地”,均通高2.40米。

正壁與左壁的轉角處有一道徒站像,高2.90米,左手捧一本書,上刻“合論”兩字,右手已毀。正壁與右壁的轉角處,雕一比丘站像,高2.90米,左手拿經卷,卷上殘存“那略”兩字。

左右兩壁菩薩頭部的上方,有高浮雕的亭台樓閣、雲彩、花、樹、和佛、菩薩、童子像等,每組圖中都刻一個問法的童子。樓閣的門楣刻“眾妙香國”、“剪雲補衣”等字。這一係列象連環畫似的雕刻,是《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內容,共十組。

左右壁近窟口處下方,各刻有一奔跑狀的下山吼獅。

窟口兩旁上方各有一圓形小龕,明代刻有摩利支天和不空羅索觀音像。

窟外右側碑記一是《箱蓋山華嚴洞碑記》,落款為:“……(略)大明歲次己已洪武二十二年正月上元玖上吉日建立性空穀善士文梅仲芳書。”

碑記二是《裝功德記》:“夫古洞華嚴乃周昭遺跡金堂瑞金相是柳趙刊形世界分存晉仙洞有僧常旺係張氏之子父年喪母育恩深半途為僧投師自立營積衣缽裝彩圓覺太子玄帝華光內相而全體儼然外少解釋幕於懷重鐫裝畢吾於師徒而有深嘉興庵而茂盛昌隆有古龜而騰光瑞氣僅題於焉以垂不朽,萬曆丙戌二月(1586)元旦吉裝鐫僧常旺徒”。

第6號東漢岩墓,1.50><2.15〉3.60米。

第8號東漢岩墓,1.45x<2.20x2.40米。

第9號大般若洞窟,南宋,是釋、道、儒三教聯合造像窟。有明代補刻。方形平頂,4.20x4.20x4.80米。刻楣上方刻有“大般若洞”四字,署款“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趙印存叔書。”窟內正中刻釋迦佛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通高2.30米,雙手結禪定印。像後正壁中層左右分別刻老子、孔子坐像。上層左右分別刻藥師佛、阿彌陀佛,中間刻十大弟子。下層左右分別刻佛、觀音像。釋迦佛座左前圓雕弟子阿難,座右前圓雕韋陀。左右兩側壁從上而下分三層,每層以祥雲相隔,上層刻十童子,中層刻二十四諸天,下層刻十八羅漢。正壁與兩側壁間上部左刻文殊、右刻普賢,結珈趺坐於仰蓮台上,下刻祥雲。窟頂正中刻有一順一反的“人”字。

窟左壁前側有《鐫裝功德記》一則:“蓋聞初分天地自古自今洞本遺晉眾像新作始為宋朝年間本真為記至到而今未能成也有本山禪僧樂舟思暮古洞很久萬載成功可以化於檀那可以鐫成……(略)榮昌縣迢人胡金崇男胡萬仲萬曆十四年歲在丙戌十二月初四日申子良吉徒傅祥書記”第10、11、12、13、14、17、18、19號為雞公坡東漢岩墓群。15、16號為清代墓葬。

(第六節)孔雀洞

孔雀洞位於縣城東南55公裏雙龍街鄉的孔雀山麓。石刻開鑿於唐,文物通編8號,石刻造像75軀,經目塔1座,碑刻2塊。

第1號孔雀明王窟,北宋,方形平頂,4.30x4.20x4.80米。正壁正中刻個一孔雀,高2.30米,其上結珈趺坐一頭四臂的孔雀明王,明王左右兩側各刻天王站像,正壁右上方刻三頭六臂的火頭明王和四金剛,左上方刻六天人像。右壁上方刻一組阿修羅與帝釋天戰鬥的畫麵。

第2號釋迦佛立像龕,清,方形平頂,3.30x2.00x0.50米。像高2.40米。

第3號道士站像龕,清,方形平頂,2.20x1.10x0.30米。像高1.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