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號聶公龕,五代,方形平頂,2.5x2.6x1米。聶公像高2.1米,雙手執笏(已毀)。左側壁存1題刻:“口第二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使持節普州諸軍事守刺史河東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聶。”龕外左麵有一《聶公真龕記》碑文,已風化不清,據安嶽縣道光誌第二卷載:“聶公真龕記,在靈居山,軍事判官何光遠(係後蜀孟知祥的部將)撰,廣政四年建”。
第59號西方三聖龕,五代,方形平頂,2.1x2.5x1.1米。龕內正壁刻西方三聖,主尊阿彌陀佛像後左右各刻一弟子,龕口左右已崩塌。觀音菩薩像位於佛像左側,大勢至菩薩位於佛像右側。
第60號地藏十王龕,五代,方形平頂,龕左側已崩塌。2.00x2.80x0.90米。正壁正中造像分三層,上層刻地藏,麵目已毀,座下刻有蓮蕾蓮葉,右下角有一隻俯臥的狗。中層正中刻一“業鏡”,鏡內刻一婦人正在殺羊,旁邊一鬼卒揮棒打她,鏡左刻一小吏持卷訴案,鏡右刻一鬼卒正毆打一婦人。下層左麵刻阿鼻地獄門及守門的鬼卒,右麵刻有鐵狗、鐵蛇。正壁左右及兩側壁分上下兩層刻坐於鋪帛案幾後的冥府十王和坐於方座上的判官及站立於後的小吏,因左側壁已塌,十王僅存八王。龕最低層刻有地獄中各種懲罰場麵,風化較重。
第61號造像龕,方形平頂,造像已毀。
第62號西方三聖龕,五代,方形平頂,1.7x2.7x1.3米。正中阿彌陀佛像已毀。左側觀音呈遊戲坐坐於方座上,右側大勢至菩薩像已毀。佛、菩薩間刻二弟子立像,左迦葉右阿難。整龕毀壞嚴重。
第63號十六羅漢龕,五代,方形平頂,2x2.2x0.85米。造像毀壞嚴重,僅一摔跤圖保存較好。圖中二僧摔跤嬉戲,右側一僧作勸阻狀,左側一僧騎一獸,舉杖亦作勸阻狀。
第64號無字碑,高1.10米,寬0.95米。
第65號毗沙門天王龕,五代,雙層龕,內外均長方形平頂,內龕1.50x2.40x1.00米。正壁正中刻毗沙門天王,雙足各踏一地鬼,右側一武士穿戰袍,右手握劍扛於肩,右側一武士頭戴風帽,穿胡服,右手執長矛。左右側壁各刻一文官、一武將立像。內龕左外側刻兩供養人立像。
第66號無字碑,高1.40米,寬0.70米。
第67號釋迦說法龕,五代,方形平頂,2.00x2.60x0.80米。正壁正中刻釋迦佛,麵部已毀,左右刻迦葉阿難立像,兩側各刻一菩薩立像,毀壞嚴重。龕左外側刻一力士,亦大部被毀。
第68號造像龕,方形平頂,2.00x2.60x1.50米。造像破壞嚴重,所餘部分經後代改刻。
第69號十六羅漢龕,五代,長方形平頂,1.95x3.00x0.95米。正壁正中上部刻華嚴三聖,下部碑文刻《雲居山新鐫一佛二菩薩十六羅漢龕記》。左右及兩側壁分上下兩層刻十六羅漢坐像。造像毀壞嚴重。
第70號造像龕,方形平頂,高1.70,寬2.00,深0.65米。造像已毀。
第71號天尊龕,唐,龕形已破壞,1.55x1.45x0.75米。正壁正中刻一天尊。左側刻一弟子一菩薩像站立於蓮台上。龕左外側刻一力士,弟子、菩薩、力士像頭均毀。龕右側已崩塌,造像無存。
龕左外側刻題記:“口口月十五日,普州倉升安嶽縣錄事騎都尉勳官五品黎令賓願平安敬造口一龕,永為供養,棲岩寺上座釋沙門玄應書。”
第72號觀音龕,唐,方形平頂,2.45x1.85x0.60米。觀音立像高1.70米,風化嚴重,右側一造像已毀。
(第四節)千佛寨
千佛寨位於縣城西2.5公裏的大雲山上,因寨下懸崖上有唐代雕刻的千佛而得名。隋名棲霞寺,唐名棲岩寺,清康熙時(公元1662—1722)更名千佛寺。
摩崖造像分布於寨下南北兩崖壁,龕窟編105號,造像3061尊,摩崖塔7座,唐碑3通,題刻26件,古遺跡1處。千佛寨摩崖石刻曆經唐、五代、兩宋、明、清,各代均有造像,被譽為“安嶽石刻曆史的長廊”,“石刻藝術的博物館”。
第1號佛塔,唐,4.6x2米,單層單簷式。毀壞嚴重。
第2號佛塔,唐,3.1x1.73米,單層單簷式。毀壞嚴重。
第3號佛塔,唐,3.3x1.5米,單層單簷式。毀壞嚴重。
第4號題記,0.45x0.8米,內刻有“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字樣。
第5號題記,0.80x1.55米,內刻有“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88年)”字樣。
第6號石塔,唐,三層六方,高0.80米,直徑1.30米。上兩層已毀。
第7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1.80x1.20米。刻二菩薩像,風化嚴重。
第8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1.60x1.60x1.00米。正中刻佛坐像,左右刻二站像,風化嚴第9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4.00x3.00x2.00米。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兩外側各刻一力士。風化嚴重。
第10號二佛像,唐,2.00x1.20米。立像,左像高1.20米,右像高1.30米。風化嚴重。
第11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2.40x1.80x1.10米。造像已風化。
第12號造像龕,唐,方形平頂,2.00x2.00x0.40米。刻二坐佛像,風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