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方刻煉膝銘文:本尊賢(聖),蜀王欽仰日久,因詔問曰:卿修何道,自號本尊?卿稟何靈,救於百姓?對曰:予精修日煉,誓求(無)漏無為之果,專持大輪五部秘咒,救度眾生。於天福六年(941年)正月十八日,將印香燒煉兩膝,供養諸佛,發願與一切眾生,龍華三(會),同得相見。

“十煉”銘文碑共6塊,每塊高0.65米,寬0.85米。窟左右兩側各站立一高2.60米文吏(內)和戴盔穿甲執斧持劍高2.80米的護法武士(外)。

在窟的右部,文殊菩薩與護法天王之間的窟壁處,有高0.90米,寬0.40米的護法守護碑一通,其銘文是:“正是金罡王缶(瑤)山,一樹叢林,一錢物,一寸地,一物命,立華嚴大齋八萬四千會戒定仰,三界護佛護法護道天神地神山神樹神等,一心守護不許十惡五逆,九十五種外道鬼怪精靈,妄起貪愛謀女石盜心,或放牛羊,侵犯一毫一葉,付天龍八部,五通聖者,八大將軍施行,現遭王法眾苦惡難,死人阿鼻萬劫千生不通懺悔。”

此外,還有題記四則。

第9號空洞。

第10號幽居洞窟,北宋,方形平頂,4.9x4.30x3.30米。

窟額刻篆書“寶崖”兩字,左右側刻對聯,左為“唯有吾師金骨在”,右為“曾經百煉色長新”。窟內三方石壁高1.50米處鑿一進深1.00米的台基,上麵正壁刻柳本尊三身像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下為須彌座。左為柳本尊居士像,像高1.30米,坐高0.45米,卷發,右眼無珠,著居士裝,左袖內空。中柳本尊作菩薩像,像高1.50米,坐高0.50米,雙手上舉(已殘),須彌座正麵浮雕雙獅。右柳本尊作佛像,像高1.30米,坐高0.45米,右手上舉(已殘)。佛像兩側各有圓雕侍女立像一尊,均高1.50米,短發齊眉,均雙手托盤,盤露繡巾,左侍女盤中盛斷手,右侍女盤中置寶塔。窟內壁兩側各刻一男一女供養人,淺浮雕,均高0.64米,足踏祥雲,雙手作揖,麵向正壁。

第11號《重修水井殿大佛三尊金身碑》,位於幽居洞右外側。碑高1.1、寬0.8米,字徑為0.04米。碑文是:“厥山龍歸,厥寺毗盧,爰考邑乘,並力自宋初,山水環拱,天然浮圖,其次一殿,更沉清虛,因井得名,實屬幽居,洞鐫三佛,莊嚴安舒,惜曆日久,塵垢模糊,金身剝落,觸目堪虞,黎鄭二君矢誌匡扶,煥然一新,與古無殊,力終難濟,複化錙銖,功成進渴其樂,隻且不忌,眾善姓氏列臚,以昭來許,以成遠模,我佛有靈,鑒茲誠愚,礻右爾黎庶,鹹歌九如,時年豐共躋亨衢。海濤羅文思撰書。大清鹹豐五年(1855年)歲次乙卯。”

第12號重修碑,位於第11號碑之右側,碑高2.10,寬1.15米,字跡模糊。

第13號空洞。

第14號空洞。

第15號空洞。

第16號玉皇造像窟,清代,方形平頂,3.60x2.85x1.60米。

正中雕造玉皇坐像一尊,高2.90米。

窟額及兩側刻對聯一幅,上聯為“聖稱無極居太上以遍三千”,下聯為“尊上玄穹步清虛而登九五”,橫聯為“玉皇上帝”。

右側壁刻有清道光30年《新修玉皇廟碑》,石碑高1.04米,寬0.70米。

第17號千佛洞窟,北宋,方形無頂,9.00x6.00x12.30米。明清續有補修,原窟頂為木結構建築,現已毀。

正壁頂部刻有楷書“佛文普庇”四字,字高0.65米,寬0.65米。

正壁摩崖雕刻一佛二菩薩,均結跏趺坐於高0.80米的仰蓮座上,北宋作品中為釋迦牟尼佛,坐像高2.30米,左右兩側菩薩像高2.30米。圓雕阿難、迦葉二弟子分左右站立,像高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