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寬0.86米。為清代捐資功德碑。

第8號毗盧洞窟,北宋,6.60x14.00x4.5米。

窟額中部開有5個直徑0.80米的小圓龕,內刻五方佛,從西至東,依次為阿彌陀佛、寶生佛、毗盧佛、阿囡佛、不空成就佛。五佛左側題銘:“天長地久菩薩因中誓願佛果熏修真秘密”。“本尊教主者,始至嘉州城北有柳生癭,久而乃出嬰兒,邑都吏收養,父沒繼其職,以柳為氏。審詳斯義,豈在今之操修,自凡人聖即法身也。梵語毗盧遮那佛言,遍弍切處,或雲種種光明,或雲處處清靜,或雲不可思議氵缶(法),或雲不可思議境界,乃至多種義理不可窮盡”。右側題銘:“國泰民安/顯揚護國降魔/正心莫作等閑看/。又本尊賢?(聖)者,本自?(無)為超過諸有名本尊也。有大菩薩名金罡藏了悟本尊,無為妙理,修菩薩行已超十?(地),常遊十方,助佛揚化,憫苦眾生,來人濁世隱菩薩相,現凡夫身,人紅塵裏,轉?(大)氵缶(法)輪,因名本尊教主為號也。”

窟內正中刻毗盧遮那佛坐像,像高2.80米,座高1.70米。須彌座下左右各雕造一著甲的半身地鬼,高0.85米。佛像之上浮雕八角攢尖亭一座,高0.75米,寬0.70米。亭中結跏趺坐穿居士服的卷發人(柳本尊)造像一尊,高0.30米,亭頂部刻兩道毫光,分左右向上延伸曲繞。

毗盧遮那佛左右側分上、中、下三層,雕造“柳本尊十煉行化圖”。左側是第一、三、五、七、九煉,右側是第二、四、六、八、十煉。每煉為一組,十組形態各異的造像,均有文字說明。

其下方刻剜眼銘文。

第五割耳。造像有主像柳本尊和浮丘大聖。柳本尊結跏趺坐,像高1.65,右手握刀向左,刀尖抵於左耳,左手扶耳作割耳狀;其右上側雕刻浮丘大聖像,立像高0.85米。

其下方刻煉耳銘文。

第六煉心。造像有主像柳本尊、釋迦牟尼佛、醫王和大輪明王。柳本尊像高1.45米,袒胸,在胸部位置現火焰一朵,以表煉心。主像左上側刻大輪明王,立像高1.20米,高0.25米。右上部刻釋迦牟尼佛一尊,頭螺髻,袒胸,身著袈裟,慈祥端莊。主像下部刻救世醫王像一尊,像高1.10米。

其下方刻煉心銘文。

第七煉頂。造像有主像柳本尊、文殊菩薩和大光明王。

柳本尊結跏趺坐,像高1.70米,頭頂有火焰一朵。右側刻文殊菩薩立像,高1.35米,身後刻青獅,高0.34,長0.80米;大光明王像位於文殊菩薩之下,僅雕出大半身,高1.55米,左手按住盤著的頭發,右手執戒刀至後頸作舍頭狀。

右上方刻煉頂銘文。

第八舍臂。造像有主像柳本尊,阿彌陀佛、蜀王使者、謝洪、小吏和比丘尼。柳本尊結跏趺坐,像高1.70米,右手執戒刀作砍左臂狀。後壁左右刻羯鼓、拍板等樂器。阿彌陀佛位於主像右側,立像高1.50米。廂吏謝洪刻於主像下部,立像高1.70米。蜀王使者刻於主像左側,立像高1.45米。謝洪像左側雕刻小吏大半身像,高1.24米,左手背後顯露執一器物,右手向右上方高舉褒獎的聖旨。謝洪像右側雕刻一比丘尼(丘紹女)立像,高1.60米,頭上卷發,雙手捧一托盤,盤內放置半截手臂。

右上方刻舍臂銘文。

第九煉陰。造像有主像柳本尊,丘紹夫婦及二位女兒,另刻有七寶蓋。柳本尊像高1.40米,右腿曲立,腿間顯現一朵火焰以示煉陰。右側刻丘紹立像,高1.30米,左側刻丘紹夫人,立像高1.30米,主像下刻丘紹二女立像,高均1.57米,頭發齊眉,各捧一盤,盤中放置柳本尊的左耳和右眼。七寶蓋雕刻在主像左上側。

右上方刻煉陰題銘。

第十煉膝。造像雕造主像柳本尊及一佛塔。

柳本尊結跏趺坐,像高1.70米。雙膝各有火焰一朵。右側下部雕鑿高1米的四重簷樓閣式塔一座,塔身每層正中部位刻結跏趺坐佛像,共三尊,像高均0.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