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號摩崖造像龕,唐,方形尖拱,1.80x1.30x0.20米。內刻十一麵千手觀音赤足站於仰蓮台上,像高1.35米,頭部毀壞嚴重,六臂已殘,僅可見左上臂執金剛輪,左下臂施與願印,下站一拿布袋的窮叟,高0.37米,右上臂執金剛鈴,右下臂施降魔印,下站一惡鬼,高0.37米。後壁四周呈扇形陰刻手掌數百隻。
第46號經文窟,唐,平頂方形,3.20x2.95x3.75米。正壁刻《大般涅盤經》第十五,左壁刻《一切經論目序》、《大般涅盤經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三、《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右壁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修多羅般若波羅密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阿彌陀經》。豎刻,楷書,右有“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題記和“玄應”落款,保存較好。
第47號碑記,高1.60米,寬0.75米。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落款“大唐開元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玄應”。
第48號遊記詩一首,高2.90米,寬0.75米,兩側各刻一經幡。
內容:肩輿來臥佛,山路苦/崚層。好鳥喧深樹,寒/岩縛古藤。路偏難(款)/客,酒賤正宜僧。可笑/荒壚地,何緣我亦曾。/潭雲翼挽其婿運之,其/子(車令)轍來遊,運之留詩而去。/戊子至前二日住持悟宣刻石。
第49號摩崖造像龕,唐,1.60x1.80x0.30米。刻佛像一尊,通高1.55米,頭、手均已毀。
第50號摩崖造像龕,唐,2.75x0.60x0.20米。內刻千佛,上下16排,像高0.10米,共103尊。
右後壁題刻:惟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歲次癸亥,/今有普州/樂至縣芙蓉鄉/普德裏,弟子/楊義,為自身/平安,敬造千/佛百身供養/。
第51號經文窟,唐,平頂方形,3.40x2.60x3.15米。右後壁刻《大般涅盤經》卷四、《大般涅盤經聖行品》之四。豎刻,楷書,保存較好。
第52號經幢,五代,1.50x0.48x0.10米。刻高浮雕寶篋印陀羅尼經幢一座,與51號同刻,位於刻右前壁,左上側題記一通。
題刻內容:敬造尊勝幢壹座,/右佩法弟子王彥昭,先發願為上祖先靈所生父母亡過眷屬等,就此壁隱鐫上/件幢。伏願承此功德,超升淨邦,生前債主冤家冥途顧無讎訟,餘覬合家長幼,/鹹乞康寧,此世不值冤嫌,來生願同佛會。時廣政二十四年(公元961年),歲次辛酉八月壬辰/朔十五日丙午鐫畢,前攝龍州兼普州軍事衙推五音地理王彥昭造。
第53號摩崖造像龕,五代,平頂方形,1.50x1.15x0.60米,上有一歇山式屋頂,中為方形平頂藏經洞,洞為1.00x0.80x0.80米。左、右、下龕楣刻有佛、金剛、伎樂等造像6尊,最高0.40米,最低0.15米,頭部已毀。
第54號摩崖造像龕,五代,平頂方形,0.88x1.13x0.10米。內刻三身佛,通高0.55米,頭部已毀。龕下刻有麒麟、飛馬。左後壁題記一通。
題記內容:敬修樁三身佛並經龕洞一座,/右佩法弟子王彥昭,先發願修粧上件/功德,並已周備,意希自身清吉,眷屬/團圓。時廣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歲次已未十/月癸酉朔三十日,前攝龍州(兼)普/州軍事衙推五音地理王彥昭造供養。
第55號摩崖造像龕,五代,平頂方形,0.70x1.10x0.10米。內刻地藏菩薩坐像,通高0.70米,地藏座下刻一獸,一弟子,高0.28米,一供養人,高0.23米。三像頭部均已毀。
第56—1號摩崖造像龕,五代,平頂長方形,0.30x2.30x0.06米。內刻羅漢坐像15尊,通高0.25米,頭部已毀。
第57號摩崖造像龕,五代,平頂長方形,0.30x4.30x0.07米。內刻羅漢坐像22尊,像高0.29米。頭部已毀。
第58號摩崖造像龕,五代,平頂長方形,0.30x1.80x0.70米。內刻羅漢坐像12尊,通高0.29米,頭部已毀。
第59號經文窟,唐,2.60x2.20x2.85米。正壁刻《大般涅盤經金剛身品》第二、《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第四、《大般涅盤經》卷三、四。左壁刻《大般涅盤經》卷一、《大般涅盤經壽命品》第一、二。右壁刻《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第三、《佛說禪法略出》、《佛說禪秘要經》、《佛說報父母恩重經》。豎刻,楷書,保存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