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嶽石刻,是縣境內摩崖造像和圓雕、塔雕、壁雕、浮雕、陰刻等的總稱。安嶽縣境內有摩崖石刻造像(含少量圓雕)230餘處,3萬餘尊,文物保護價值較高的有149處。石刻佛經15窟,散刻佛經10餘處,刻經部、卷、品80餘個,32萬餘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臥佛院、毗盧洞、華嚴洞、圓覺洞、孔雀洞、茗山寺、玄廟觀、木門寺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高升大佛(含千佛岩、雷神洞)、木魚山、庵堂寺、西禪寺、佛耳岩、上大佛摩崖造像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安嶽石刻被譽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又一偉大寶庫”。
縣境內大批東漢岩墓群中,有大量高浮雕、淺浮雕、陰刻的人物、動物、房屋、日、月、魚、鳥、三角形、多邊形等。自治鐵佛寺東漢岩墓群中,有高浮雕伏羲、女媧、生殖器崇拜的石人、勞作的侍者、長袖舞伎等造像,證明安嶽摩崖石刻之始應在東漢(公元25—220年)。安嶽石刻起始時間,有梁、隋、唐三種說法。梁、隋說依據《輿地記勝》和《安嶽縣誌》的記載。唐代說依據的是現存造像題記。
安嶽石刻,盛於唐、五代和北宋,南宋以後規模逐漸減小。現存最早的摩崖造像題記,是大足縣寶山鄉尖子山摩崖造像唐代“永徽”(650—655年)題記,此地原屬普州隆康縣(今安嶽縣)。境內最早題記,是千佛寨的唐“開元十年(722年)”和臥佛院中的“開元十一年(723年)”。現存唐、五代、兩宋題記最多的有開元、天寶、乾元、大曆、鹹通、幹符、天複、天漢、天成、廣政、開寶、淳化、熙寧、紹聖、崇寧、大觀、淳熙、紹熙、慶元、淳祐等。摩崖造像主要集中在嶽城、通賢、龍台、石羊轄區的鄉鎮,呈由北向東轉南的方向發展。
安嶽石刻摩崖造像題材廣泛,主要是佛教中顯教和密教題材,其次是道教和釋、道、儒三教題材。尤具特色的是以柳本尊為首的四川密宗及其相關的地方性題材。這種全國最早、最典型的中國人成佛的獨特造像,在中國佛教藝術史上是重大突破。石刻取材特點是在外來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基礎上刻意創新和發展,其作品卻沒有外來文化和古典文化舶來的痕跡。石刻造像內容,幾乎囊括了佛教精典題材和道教神係中所有內容以及“釋、道、儒”三教合流的內容。對傳統佛教中的佛、菩薩、經變等造像,模仿而不呆板,承傳而富有創新,在中國石刻藝術中獨樹一幟。
安嶽石刻有別於北方集中開大刻造大像的特點,采取以一山一壑一石為單元,或倚崖取勢,大窟大像雄偉壯觀;或小龕小像密如蜂房,星羅棋布在全縣各地。眾多的石刻單元與大規模的石刻造像,濃縮了中國石刻藝術的精華,形成了中國南方獨特的宗教文化和石刻文化藝術現象。
安嶽石刻采用寫實和精細的雕刻手法,顯得質樸而人性化。雕刻大師巧妙地運用各種雕刻技法,點麵、線麵、雕塑結合,完美地雕造出來的神、佛、菩薩、金剛、力士,千人千麵,無一雷同;古建、花木、走獸、飛禽、社會風貌、市井風情形象逼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藝術寫真和立體表現。一改早期佛和菩薩必正襟危坐、莊嚴肅穆之態,將佛刻成側身而立,拈花微笑;菩薩刻成立則側身,和藹可親,坐則蹺腳,姿美可敬。石刻造像的人性化、世俗化、生活化露於體表,更加直觀。這種創新的雕刻藝術,將中國的石刻藝術推到了雕塑發展的頂峰。特別是北宋開窟刻成的“川密”首領“柳本尊行化圖”,從內容和表現手法上,都體現了四川獨特的地方特色,圖文並茂,藝術地再現了柳本尊的生平、行化、成佛全過程。雕刻藝術精美,是北宋地方性、寫實性、曆史性獨一無二的代表作。
安嶽石刻具有很高的曆史、研究、藝術、開發等價值。
(第一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節)臥佛院
臥佛院位於縣城北25公裏的八廟鄉臥佛村臥佛溝。現有龕窟通編為142號(含附號17個),其中遂寧界內有8個編號。計有摩崖造像1613軀、陰刻5尊、粗坯造像6尊、龍2條、神獸22隻、佛塔5座、經幢1座、唐碑2通、宋碑1通、遊記詩3首、題刻23件、石刻佛經15刻,約32萬字。造像刻經分布在臥佛溝呈“幾”字形的南北兩崖壁和金龜石坡西崖壁。
龕刻編號7、8、16、22、40、88、91—2、94、122等9個為空龕,39、41、42、56、65、75、84、87、89、92、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2、3、105、106、107、107、111、112、113、115、117、120、121、123、125等37個為空窟。其他龕窟均有摩崖造像和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