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3日,在成都濱江飯店二樓會議室,由省文物管理局局長徐榮璿組織有關領導、專家召開《四川省安嶽石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評審會。安嶽申報文本順利通過評審,2004年3月,文本和光碟按程序上報到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

(第三章)文物管理與保護

(第一節)文物普查

1980—2005年,采取專業隨時普查和大規模集中普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文物普查。全縣兩次大規模普查。1983年,由縣文化局領導、縣文管所統一組織力量,普查全縣文物,普查組走遍60餘個公社,調查80餘處文物點,初步摸清了安嶽文物,特別是安嶽石刻的分布和保存狀況。

1987年,按省文物普查工作會議精神,安嶽成立了文物普查辦公室,進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普查人員從1987年6至12月,踏遍全縣每個村、社,調查340餘處文物點,圓滿完成普查工作任務,經省市驗收合格。

(第二節)文物征集收集

1982—2006年,縣文管所和縣文物局采取有償征集和提倡自願捐獻等方式,共征集到社會流散傳世文物136件,其中包括清代著名書法家張船山、鄒楠等人的真跡。2005年10月,離休幹部高懷仁捐獻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戰刀1把。

1987年,修建龍台大橋時,收集到新石器時期骨針1枚,石斧1把。1995年,新建縣政府大樓時,收集到官銀8錠。1998年1月,嶽陽鎮外南街新建居民樓時出土212錠銀錠,共21.41千克。1998年,在林鳳鎮鬆林村收集到東漢岩墓內出土的人物、動物陶俑9件,五銖幣5枚。2002年,在周禮鎮中學內收集到南宋墓內出土的陶罐、陶俑30件。2003年,嶽陽鎮老鴉山建築工地內挖出南宋墓三座,出土南宋三彩陶俑64件,釉陶碗1個,陶罐2個,銅鏡1麵。2004年,李家鎮磨灘河水庫邊農民建房時挖出一宋墓群,出土一批石棺。較完整的一棺搬遷至圓覺洞保存。

(第三節)文物資料收集

1982年11月省文化局,省文管會在臥佛院舉辦全省第一期石刻拓片訓練班,曆時20餘天,共拓出臥佛院32萬餘字的石刻經文四套,分別由國家文物局、省文管會、省博物館、安嶽文管所收藏。

1983年、1987年兩次大規模文物普查,基本收齊了全縣340餘處文物點的基礎資料。

2003年縣文物局與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合作,對毗盧洞、華嚴洞、千佛寨、圓覺洞、玄妙觀、孔雀洞、木門寺等17處文物的碑刻、題記進行拓片,得拓片170張收藏。

2003年縣文物局與成都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對省級以上的石刻文物點係統拍照(包括反轉片)。

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北京大學文博考古研究生班來安嶽實習,對圓覺洞進行科學、係統的資料收集、測繪。

2004—2005年,按國家文物局要求,安嶽完善了省級以上文物點的記錄檔案。

2005年3至8月縣文物局組織專業人員對館藏文物進行了全麵清理,完成館藏文物的數字化建檔。

(第四節)文物管理

1982年,縣文管所成立即開始對全縣文物的保護、調查、收集及宣傳工作。縣文物局成立後在全縣290處文物保護單位(點)設文物保護小組,每處有義務文管員1~2名。圓覺洞、毗盧洞文物景區,安排有專人守護。文保股每年對各文物保護點進行安全檢查。文物管理部門依靠當地鄉鎮政府對文物點進行保護,建立起縣、鄉(鎮)、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標誌、界樁、範圍、記錄檔案)得以完善。

(第五節)文物保護

安嶽石刻年代久遠,自然損壞和風化情況日益嚴重,由於曆代王朝更替,佛教興衰和泥塑木雕的興起,安嶽石刻造像在各時代,特別是明末清初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不少人視宗教為封建迷信,大多寺廟被拆或占用,強令僧尼還俗,部分石刻造像再次遭到破壞。1953年,黨和國家明令保護宗教和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排上議事日程。“文化大革命”中,全縣絕大部分文物點遭不同程度破壞,寺廟被拆毀,石刻造像或殘或毀。

安嶽文物保護,主要是對摩崖石刻和古建築的保護。安嶽摩崖石刻大多在山頂崖壁,易遭受風吹、日曬、雨淋。絕大部分石刻造像區(點),過去都建有規模不等的廟宇、亭閣、圍欄、保坎,曆代造像多裝鑾彩繪,有美化和防風化的保護作用。安嶽解放至1982年,文物工作一直由縣政府委托縣文化館代管。有一定規模的石刻造像區,為防山洪、地下水浸蝕,采取了簡易排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