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醫學鑒定
(一)手術並發症和後遺症鑒定1986年,組建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組(以下簡稱指導組),負責全縣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和後遺症的鑒定。1991年,製定“逐級申報,定期鑒定,集體鑒定,分等級治療手術並發症”的鑒定原則,並對一般並發症患者落實治療費定補。2004年,縣計生局與縣衛生局配合,加強對各級衛生、計生技術服務部門的管理,嚴禁利用B超機作胎兒性別鑒定。
(二)病殘兒鑒定1986年,縣成立病殘兒鑒定小組,鄉鎮服務站成立初審小組,按規定辦理程序,開展病殘兒童鑒定工作。2002年以後,病殘兒改由市醫學鑒定組鑒定,縣負責審查和組織送檢人員。市鑒定組結論在各鄉鎮、村張榜公布後,由縣計生局發文件確認,作為病殘性再生育審批依據。
四、優質服務
1986年以後,貫徹“三為主”方針,以農村為重點,加強技術隊伍和服務網絡建設,送思想、送政策、送技術下鄉服務到人。1991年,落實各種節育、補救措施7.8萬例。2001年,全縣投人930多萬元資金添置醫療設施。同年,16個鄉鎮達到省甲級站標準,其餘42個鄉鎮達到乙級站標準。2004年,全縣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和“三下鄉”活動,全麵實施避孕節育知情選擇、出生缺陷幹預、生殖道感染幹預“三大工程”,全縣落實生殖保健服務2.5萬人次,查出生殖道感染1.53萬人,使用斯利安葉酸片預防治療嬰兒出生缺陷2200人次。2005年,縣委辦、縣政府辦製發《關於印發〈安嶽縣創建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的意見〉的通知》後,全縣計生服務站以“三查”為中心,為育齡群眾送計生政策、致富技術,開展五期教育、婦查、手術隨訪。術後隨訪率達95%以上。
(第三節)優生優育
一、婚前教育
1986年,各級計生與民政部門定期聯合辦公,對辦理結婚登記的青年進行婚前教育培訓,使其掌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避孕節育”知識。1991年把婚前教育列人中學青春期教育的重點。全縣鄉級以上中學有900多個班4萬多人受到教育,參學率和考試合格率均達99.5%以上。到1993年,全縣接受婚前教育近8萬人,占應受教育人90%以上,通過複查補課後達98.5%。1995年以後,繼續開展婚前教育,使全縣晚婚晚育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
二、婚前檢查
自80年代開始,全縣強製性實施婚前檢查,嚴禁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人員結婚。1987年以後,在全縣普遍開展,並把檢查的結果作為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計生部門安唑育的依據。1986—1995年,先後檢查12萬餘人次。1995年後,婚前健康檢查改由指定醫院進行。僅1995年3月至12月,全縣接受婚前健康檢查對象8524人。查出有疾病的占總數的4.72%,生殖係統疾病占疾病總數的55.32%,遺傳性疾病占6.38%,影響婚育的疾病占16.39%。2003年10月1日以後,依據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強製婚前檢查改為自願。到2005年,縣計劃生育服務站開展優生谘詢112人次,開展遺傳基因檢查5160人次,進行遺傳谘詢、提出預防出生缺陷建議1萬餘人次。
三、孕前服務
1986年,全縣30.7萬育齡婦女中有已婚育齡婦女28.2萬人。采用雙合診、尿試劑等婦查方法,普查45歲以下已生育的育齡婦女,每次參查人數25萬人次左右,婦查率90%以上。1991—1998年,各鄉鎮實行季度婦查製,並建立嚴格的考核製度。平均每次參檢人數近30萬人次,婦查率95%。從1999年開始,全縣普遍使用新型B超、波姆光療儀,紅外線治療儀等先進設備普查、普治婦科病和計劃外懷孕。2003—2005年,全縣提供孕期生殖保健服務3萬餘人次,全縣新生兒出生缺陷和出生死亡率控製在3%c以下。接待門診就醫12.87萬人次,診治生殖道感染5.35萬人次。
四、生育調節
(一)人口計劃編製1986年以後,全縣把人口計劃納人國民經濟總體規劃。由縣計委與縣計生委共同編製人口計劃指標。1996以後,對年度人口計劃實行宏觀管理,不再下達單項人口生育指標,各鄉鎮落實人口目標考核指標任務。
(二)生育指標安排80年代中期以後,人口生育指標,仍繼續執行首先安排晚婚晚育和符合法定年齡結婚生育一孩的夫婦,再安排審批符合條件的生育二孩。1992年,進一步規範人口計劃管理、審批、檢查製度。2001年以後,簡化申辦程序,對符合條件的一孩生育對象,隨到隨辦,鄉鎮計生辦蓋章生效。二孩照顧生育:屬病殘的,由市計生委統一組織檢查後審批;屬政策性照顧的,一般在鄉鎮上報後兩個月內審批。
·32.
安嶽縣誌(三)照顧生育調節1986—2005年,全縣批準照顧再生育1.57萬人。政策性照顧再生育6052人,病殘性再生育96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