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
80年代中期以後,全縣經濟總量逐年增長,人口管理政策逐步調整,部分農業人口開始向城鎮非農業人口轉化,農業人口逐年減少。到1990年,全縣農業人口1422328人,占總人口的94.51%。90年代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人口管理、戶籍製度、農轉非等政策進一步放寬,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大批農民工湧人城鎮務工經商,全縣農業人口進一步減少,城鄉人口比例進一步變化。到2000年,農業人口減至1413049人,比1990年淨減少9279人,占總人口的92.14%:非農業人口上升到120546人,比1990年淨增37947人,占總人口的7.86%。2005年,全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降至90.63%,非農業人口總人數增至143819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增至9.37%。
七、姓氏構成
80年代以前全縣人口姓氏變化不大,80年代中期以後,姓氏構成隨經濟社會變化而變化,姓氏總數有所上升。到2005年,全縣姓氏總數達370餘個。其中,姓氏比例較大,人數較多的前8個姓氏為:李、劉、楊、張、陳、王、蔣、周。比例較小,人數最少的姓氏為:亞、阿、切、邊、克、字、共、庹、咼、亓、母、莫斯、包畢等。
八、婚姻狀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歲及其以上人口84.06萬人。已婚人口中,男性15~21歲、女性15~19歲不符合《婚姻法》規定結婚的6136人,占已婚人口的1.12%。男性15~21歲結婚的1292人,占同年齡組男性的1.45%:女性15~19歲結婚的4844人,占同年齡組的6.43%。到1990年,15歲及其以上人口1079323人。已婚人口中,男性15~21歲、女性15~19歲不符合婚姻法規定結婚的人18167人,占已婚人口的2.23%。男性15~21歲已婚的11700人,占同年齡組男性的8.96%:女性15~19歲已婚的6467人,占同年齡組的7.09%。
2000年,在全縣抽查10%的家庭戶婚姻狀況:15歲及其以上人口91385人。其中,已婚男性36943人,占40.43%,已婚女性40926人,占44.78%。
(第二章)人口生育控製
(第一節)人口自然變動
一、出生
1986—2005年,全縣出生365892人,年均18295人。其中,計劃內出生333364人,年均16668人,年均計劃生育率91.11%。出生人口中,一孩225555人,年均一孩率61.65%:二孩121755人,年均二孩率33.28%:多孩18582人,年均多孩率5.07%:年均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127。
二、死亡
1986—2005年,全縣死亡176631人,年均死亡8832人,死亡率5.89%。其中,1992年死亡率高達6.78%c,2005年死亡率降至5.10%c。
(第二節)技術服務
一、避孕節育
1986—2000年,已婚育齡婦女,繼續實行“一安二紮三藥具”(即生育一孩的安環,40歲以下生育二孩的一方結紮,對不能安環、結紮的對象落實避孕藥具措施)的辦法避孕節育。規範避孕藥具發放管理辦法。2001年以後,堅持在技術服務人員指導下,推行避孕節育知情選擇,避孕藥具成育齡人員選擇的主要節育辦法之一。
二、補救措施
80年代中期以後,全縣避孕節育措施失敗率較高,生育出現高峰。為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和做到有計劃增長人口,強化節育補救措施的落實。1991年,全縣人流、引產比為1.35。1992年以後,縣計生服務站和縣級醫療機構,引進推廣“早孕吸宮術”、“活性宮內節育環”和新型藥具等避孕新技術,提高節育避孕效果,計劃外懷孕率下降,人流、弓丨產術相應減少,人流比從1993年後連續13年保持在0.3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