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狀況
(第一節)人口數量
1986年1月1日,全縣人口總數為1381511人,1990年增至1504927人,淨增123416人,增長8.93%,年平均增長1.73%。90年代以後,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保障製度的逐步推行,以及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的深人貫徹實施,計生管理進一步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降低。2000年全縣1533595人,比上一年淨增28668人,增長1.90%,年遞增0.19%。2005年底,全縣總人口僅比2000年增長1007人,年平均增長0.01%。
(第二節)人口分布和密度
縣域地處四川盆地中部的中淺丘陵地貌區,人口分布具一定地方特點:在縣城和各鄉鎮場鎮周邊及平壩區人口相對集中,在偏遠農村和中深丘陵區人口相對分散。1986年,全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496人。其中,龍台轄區總人口17260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514人;石羊轄區總人口160464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519人。而地處沱涪兩江分水嶺區域的興隆轄區,大部分地區係分水嶺兩側的中深丘陵地貌,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裏419人。
90年代以後,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步向經濟相對發達的城鎮轉移,全縣人口分布隨之變化。到2000年,全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573人。嶽城轄區總人口89162人,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裏720人。密度最低的永清轄區,每平方公裏527人。2005年,縣城總人口增至8萬人,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裏15094人。嶽城、龍台、石羊、通賢等中心鎮人口總數和人口密度增高。農村因人員外出和進城務工經商,人口總數和密度大幅度降低。
(第三節)人口結構
一、民族結構
安嶽是漢人聚居地區,曆來漢族人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人數極少。80年代中期,縣內有17個少數民族,人口13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01%。80年代中期以後,人口移動頻繁,少數民族人員與漢族人員間戀愛結婚人數增加,來縣定居的少數民族人數增長明顯加快。1990年,少數民族人口增至231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16%。其中,女性人口2074人,占其總數的89.67%。少數民族種族增至37個。到2005年,有少數民族34個,人口4892人。
二、性別結構
1986—2005年,全縣人口性別比例情況為:男性數量略高於女性。
1996年以後,全縣男女性別比始終沒有低於108,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男性比例上升較快。到2005年,全縣男女性別比為110.42,超過正常值3.42。
三、年齡結構
80年代末期全縣人口年齡結構分別是:0~14歲412306人,占總人口的27.64%:15~49歲837696人,占總人口的56.16%,其中育齡婦女404935人,占總人口的27.15%:勞動力人口920598人(其中,男性為15~59歲,女性為15~54歲),占總人口的61.72%:超過勞動力年齡人口數為1587254人,占總人口的10.64%。
90年代後,隨著社會保障製度的建立,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提高,人們保健意識增強,人口平均壽命延長,年齡結構隨之發生變化,超過勞動力年齡人口明顯上升,老齡化社會基本形成。到2000年,0~14歲341120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降至23.97%:15~49歲762794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降至53.55%,其中育齡婦女375974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降至26.39%:勞動力人口882366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降至61.94%:超過勞動力年齡人口數為201032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至14.11%。
四、文化結構
80年代中前期,全縣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較高,達442969人,占總人口的33.44%。小學文化549840人,占總人口的41.5%。初中文化173033人,占總人口的13.06%。高中文化29026人,占總人口的2.19%。大學、大專以上文化993人,占總人口的0.07%。
80年代中期以後,文化結構逐步改變。到2000年,本縣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9.5%,60歲以下文盲、半文盲大幅度下降,人口的整體文化素質普遍提高。
五、職業結構
80年代中前期,全縣職業分類為15類。其中,行業大類主要有:農林牧漁業、製造業、商業、飲食、物資、供銷、倉儲、教育、文化、藝術事業等。上述行業大類中,農林牧漁業在全縣行業分類中所占比重最大,為93.70%。90年代後,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職業結構隨之發生變化。1990年,全縣在業人口911508人中,從事農、林、牧、漁、水利業851075人,占93.37%:工業17219人,占1.89%:建築、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餐飲、物資、供銷、倉儲、房地產管理、谘詢服務等23624人,占2.59%: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教育、文化藝術、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綜合技術服務、金融保險13959人,占1.53%:國家機關、黨政機關、社會團體627人,占0.62%:其他從業人口4人。2000年以後,全縣產業結構變化較大,職業分類更加細化。同時,出現了中介服務、谘詢服務、技術服務等新興職業。2000年,對全縣10%住戶抽樣調查的75320在業人口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人口68133人,占90.46%:工業1375人,占1.83%:建築、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餐飲、物資、供銷、倉儲、房地產管理、社會服務業等3472人,占4.61%: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教育、文化藝術、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綜合技術服務、金融保險1612人,占2.14%:國家機關、黨政機關、社會團體683人,占0.91%:其他行業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