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歐洲花園——荷蘭的迷人風采(3)(1 / 3)

荷蘭政府很重視發揮鹿特丹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注意建設港口。不幸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對這個港口進行狂轟濫炸,鹿特丹港幾乎全部被夷為平地。戰後,荷蘭人民在廢墟上以很快的速度恢複和發展了港口的建設。1940年以前,鹿特丹中世紀的市容尚可辨認:密集的房屋、縱橫交錯的水道、眾多的船塢等。1940年5月13日,鹿特丹遭到德國飛機的轟炸,3萬多幢房屋被炸毀。但到1945年,除了港口受損特別嚴重未完全修複外,戰後的鹿特丹已經在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恢複如此之快的關鍵原因是政府征用了所有被轟炸的地段,使完美的城市規劃方案能夠不碰到任何麻煩而順利實施。在重建過程中,一些舊船塢和防禦戰壕被填塞。市內的兩條主要街道,呈南北走向的庫爾辛傑爾大道和呈東西走向的布拉克大街,就建築在原來的戰壕上,此外還有一條禁通車輛的人行街道“歐洲第五街”和占地12萬平方米的百貨大樓,都是重要的重建項目。

1957年,由於港口極大擴建,鹿特丹人想出了歐洲之門港這個名稱,這意味著他們想成為“歐洲的大門”。其實自1963年鹿特丹就可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和倉庫地。城市對集裝箱轉載進行了大量投資,以在遠東世界經濟國中競爭。在馬斯平地港的碼頭上可毫無困難地裝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集裝箱尺寸的標準化對此也有貢獻。在不列顛港,位於Botlek水道中的卡蘭橋後,人們主要裝卸(多為日本)汽車。運汽車船的特征是其高而對風敏感的結構。自1936年開始,石油港的數量和麵積不斷發展。瓦爾港內主要裝卸零裝貨。很多是“流動”轉載,直接可上內河航運船。

鹿特丹的工業也相當發達。到港貨物的一半,在這裏被加工為成品或半成品,然後再轉口出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鹿特丹港的造船廠、修船廠和港口設備工業就有可觀的規模,食品和糧食加工業也有一定的基礎。二次大戰以後,大力發展了煉油和石油化工業,現在它的5個大煉油廠,每年煉油能力達到9000萬噸,占西歐、北歐全部煉油能力的1/5。

荷蘭人不把鹿特丹當做自由港,但實際上它比自由港更為自由。

如這裏的“保稅倉庫”,專供待售和轉口貨物整船寄存,僅付倉儲費用,免納關稅。港區一眼望不到頭的現代化的倉庫群,卻由私營企業經營。

海關給貨主很大方便,在手續上盡量適應各國商人過境、轉口和分銷的要求。除了毒品和軍火外,幾乎什麼商品都能自由出入,而不受種類和數量的限製。商人在港區內臨時寄存、轉口過境、存倉寄售、重新加工、再包裝、銷售,悉聽其便,一般隻收港口作業的勞務費用。

各個主要貿易國家的廠商,都把大批貨物存在保稅倉庫內,根據市場變化適時拋出,或者待機轉口到別的國家去。現在,宏偉的“世界貿易中心”已經落成,外商在鹿特丹的活動更加方便了。

鹿特丹還許多文化設施,有許多學校、博物館、研究所都建在這裏。

荷蘭的主要大學之一-鹿特丹大學就設在這裏。該校建於1614年,有悠久的曆史。鹿特丹著名的博物館有:曆史博物館,展出鹿特丹的曆史文物;海上博物館,展出自9世紀以來荷蘭的各類船隻和造船的曆史;人類學博物館,展出民族的藝術與文化。此外,還有收藏繪畫、雕刻、玻璃杯、銀器、白蠟製品的博物館。

荷蘭人愛花如癡如狂,鹿特丹人尤甚。17世紀初,一位商人為了獲得一株罕見的鬱金香花種,竟付出了8000磅麥子、1600磅黑麥、4頭壯牛、8頭肥豬、12隻肥羊、兩大桶酒、1000磅奶酪、一張床及一隻銀酒杯,這在今天聽來似乎是天方夜譚,可當時確有不少人為花而傾家蕩產。荷蘭人猶愛鬱金香,並將其視為花中之王。然而,鬱金香並不是荷蘭土生土長的花卉。300多年前,鬱金香從土耳其傳入歐洲,很快風靡西歐,在荷蘭更以其名貴而身價百倍,一個鬱金香的球莖相當於同等重量的黃金的價格。當時流傳這麼一句話:沒有鬱金香就算不上富有。鹿特丹街心一幢漂亮豪華的住宅,其售價隻相當於三株鬱金香的價錢。現在,鬱金香是鹿特丹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家戶戶的窗台庭院都種滿了鬱金香,許多名貴的鬱金香都有一個好聽而有趣的名字。有一種酷似皎潔月光的鬱金香被稱為“明月”;一種因花朵碩大壓彎了花莖的橙色的鬱金香,形似沉思的英國丘吉爾首相,被冠以“丘吉爾”的尊稱;一種白色典雅的鬱金香被譽為“中國佳人”,真是十分貼切而又富於情趣。經過幾代人的精心培育,如今荷蘭的鬱金香品種已達到2000多種。平日裏朋友見麵,也總是互相贈送一束鬱金香鮮花,以表達良好的祝願。每年4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是荷蘭的“花節”,舉國上下都要舉行大型的鮮花展覽和花車遊行,屆時將吸引無數海外旅遊者前來遊覽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