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沼澤地崛起
鹿特丹在曆史上幾經興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漁村,該河古時從南荷蘭的沼澤地區流入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馬斯河北岸修建堤壩,用閘門將鹿特河與馬斯河隔開。1340年荷蘭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時,挖掘運河與代爾夫特和萊頓相通,使鹿特丹開始繁榮起來。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壞。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軍隊占領和掠奪,幾個月以後西班牙人撤退。當時有許多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來,使鹿特丹進入一個恢複發展時期。
到了16世紀,鹿特丹城市建設逐步發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許多港口,為對外交通和貿易奠定了基礎。到了18世紀,鹿特丹的對外貿易更為蓬勃興旺,集中對法國和英國開展貿易,當時也有船隻遠航到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到了19世紀,鹿特丹在轉口貿易方麵的地位日益重要。德國在1870年統一,在萊茵地區,特別是在魯爾地區實行工業化,使鹿特丹也相應地得到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及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特別是1877年鐵路接通南部市區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運河新河道,其運輸條件大為改善。城市的擴展,港口運輸網絡的建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河流和運河連為一體,至20世紀初,鹿特丹一躍而成為荷蘭第一大港,世界上設備最好的港口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損失。1940年5月14日,德國空軍對這座城市狂轟濫炸,整個市中心和東部廣大地區完全被破壞,包括建於15世紀的聖勞倫斯大教堂在內的許多公共建築物被炸成一片瓦礫。隻有市政府、郵政總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館等建築殘留下來,幸免於難。鹿特丹的瓦爾港機場(歐洲第一民用機場)也遭到破壞。1944年秋季,德軍撤退時還大肆破壞城市設施,如總長為7700多米的遠洋貨輪碼頭區和約40%的碼頭設備遭到破壞。
戰後,市政當局開始執行重建計劃,並征用整個被破壞的地區。
港口設施的重建於1949年完成,並逐步恢複了海上交通運輸。60-70年代建成了博特萊克港和石油化工區,開挖深23米、寬400-600米、長12千米的貝爾河,並修建歐羅波特港。港口和工業區麵積自“二戰”後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千米擴大到100平方千米,使鹿特丹自1965年起躍為世界第一大港。目前,它有400條海上航線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約有3.1萬艘海輪和18-20萬艘內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高達3億噸,裝卸集裝箱達400多萬隻標準箱。港口設備先進,擁有機械化裝卸碼頭,大型倉庫和冷藏庫,是世界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其餘為香港、新加坡、高雄、紐約等)。港內可停泊30-50萬噸巨型油輪。
進口和過境的大宗貨物有石油、石油製品、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
進出口主要對象為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荷蘭已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它是歐共體最早成員國之一,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居歐洲前列。其工業門類齊全,擁有歐洲最大的煉油廠,造船業很發達,石油化工、家用電器、電子儀器、乳品加工、人造黃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此外還有汽車裝配、工程機械、鐵路器材、輕工業(紙張、服裝、咖啡、茶、可可、香煙、啤酒)等製造部門。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於一座新興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設規劃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新布局實施的,建築物基本上是戰後新建的,外觀新穎別致,大多為西歐風格,造型獨特,異彩紛呈。市區有規模宏大的銀行、保險公司和國際貿易中心機構。在老城區,許多街道路麵是用石頭鋪成的,保留數百年前的風貌。鹿特丹是一座位於馬斯河沿岸的城市,市內河道很多,有各種各樣的船隻停泊在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