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政府首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管理者和調控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政府並不通過各種各樣的行政指令來幹預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而是通過製定經濟發展戰略及產業政策,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證總量平衡,改革財政金融政策。從品牌戰略的角度來看,中國政府首先必須繼續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世界品牌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要製定配套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機構;打破地區割據和條款分割,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同時,通過各種辦法溝通信息,為企業打造名牌提供實在有效的服務。

另一方麵,政府又要為保護企業創建品牌、製止違法經營和不正當競爭等提供完整的法律法規,為品牌競爭提供公平合理的環境條件。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侵權現象嚴重等問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係來保證品牌運營。目前,我國與名牌戰略配套的法律主要包括1983年開始實施的《商標法》、1985年實施的《專利法》、1991年的《著作權法》、1992年的《產品質量法》、1993年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公司法》、《廣告法》等。1996年,國務院頒布《質量振興綱要》,提出“提高產品質量,實施名牌戰略”。1997年2月出台了《關於推動企業創名牌產品的若幹意見》。此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製定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全麵為中國名牌事業的開展保駕護航。2001年12月2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審議通過《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並予發布實施,為中國名牌產品的評價工作提供了法規依據。2002年2月6日,質檢總局又製定了《中國名牌產品標誌管理辦法》規範中國名牌產品標誌使用的管理。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應的地方名牌產品管理辦法。這些法律法規客觀上為中國名牌的創建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是指導中國名牌事業發展的重要依據。但是,與國際上名牌戰略較為成熟的美國、日本等相比,中國的名牌戰略事業還處於較低水平,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和管理,為中國的世界名牌的及早誕生提供“溫床”。在不與政府的法律法規相違背的情況下,行業協會和專業社團單位等製定的一些行業性品牌管理措施,如中國質量管理協會製定《全國質量評審標準》和《全國質量獎評審管理辦法》等,也為中國名牌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利的支撐條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推動名牌戰略工作中應該做好如下幾個方麵的工作:一是高度重視名牌戰略工作,切實負起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對名牌戰略的重視是做好這項工作的保證。因此,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視,真正把名牌戰略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二是製定名牌戰略發展規劃,以此整合社會各方麵的資源和力量。三是要製定政策和具體措施,建立獎勵製度,為名牌戰略做出貢獻的要表彰;要宣傳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既引導消費,又支持名牌產品發展。四是要加大培育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幫助有條件的產品成為名牌產品,支持已經成為名牌的產品發揮品牌效益,集聚資源和技術,進一步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五是加大打假力度,保護名牌產品。要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力度,保護優勢企業和品牌的利益,為企業走名牌道路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國際戰略

中國名牌事業國際戰略是名牌事業的總體性目標,包括商標國際化、集團優勢、國際文化、國際公關、國際資本戰略等。中國名牌事業的國際戰略實際上包括了企業國際戰略和國家的國際戰略;也就是說,既包括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也包括國家走出去的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不僅僅意味著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同時也意味著中國企業逐步走向世界。中國加入WTO後的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市場,很多以前國內的行業保護都在逐步消失。中國企業最終要想在中國市場上有競爭力,就必須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練就市場、管理、營銷、資金、人才等一係列國際功夫,也才能在跨國公司群雄爭鹿的中國有發展和生存的空間。據統計,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設立境外非金融類企業8300家。2004年對外投資方麵,從行業分布看,主要流向采礦業,投資額為9.94億美元,占55.12%;商務服務業3.48億美元,占19.32%;製造業2.7億美元,占14.92%;批發和零售業0.9億美元,占5.01%。從地區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8.89億美元,占49.3%;亞洲5.15億美元,占28.57%;歐洲2.96億美元,占16%多。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44.8億美元,同比增長28.8%,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1.5億美元,同比增長9.8%。但是,對外承攬工程、輸出勞務的階段應該是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初級階段。中國企業要想在世界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還應該積極把“中國品牌”作為走出去的一項重要內容。

中國企業真正實現國際化,最缺乏的是什麼呢?最缺乏的就是核心技術和品牌。中國已經“走出去”的海爾和華為等,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和品牌,企業就無法在國際上生存,也難以產生影響。因為“走出去”指的是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建立海外企業,成為真正的跨國公司。世界頂級品牌,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品牌,應該是能夠與世界大品牌比肩的品牌,應該是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名氣的品牌,是能夠為壯大國家經濟實力、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發揮重要作用的品牌。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創造中國的世界名牌。

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的戰略決策和部署,為了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爭創世界名牌,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2005年開始,國家質檢總局決定開展“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的評價工作,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的規定,對獲得“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予以表彰。同時,對“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的生產企業參照《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有關條款進行監督管理。

中國名牌事業的社會支持體係

中國名牌事業的完成與中國企業品牌建設相關協會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密不可分。行業協會在中國擔當的是一個特殊的角色。從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企業是圍著政府轉,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是圍著企業轉。在中國經濟從計劃向市場的過渡期,行業協會不僅為企業提供相互溝通的平台,也在企業和政府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行業協會是同行業企事業單位在自願的基礎上,為增進共同利益,維護合法權益,依法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自律性的社會經濟團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協會發展步伐較快,為我國經濟發展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加快行業協會的改革與發展,對於完善和全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進一步轉化政府職能,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科技高新化趨勢和加入WTO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