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上作畫也是尼泊爾的一種繪畫藝術。尼泊爾的布畫藝術產生於中世紀。最早的布畫是專門為佛教設立的壇場而作。在17世紀出現了有關印度教內容的布畫。此後,布畫逐漸發展成具有宗教和世俗兩種內容以及各種創作手法的審美藝術。其中,以作為宗教崇拜而用的一種布畫最為優秀,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西藏人稱這種畫為“唐卡”。西方人稱其為“登卡”。與其他布畫相比,唐卡畫在創作手法和工藝上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其工藝複雜而細致,首先要選用上等的棉織白布或絹絲,然後用框夾把布固定起來,在布的兩麵都刷上帶膠的白色粉漿,待粉漿幹後進行磨砂,經過整平才進入繪畫階段。其繪畫手法有嚴格的規定,諸如,首先確定中心點,再根據題材需要和畫像理論計算好長度和寬度,然後畫草稿。草稿確定以後,陸續進入線描和上色步驟,但勾畫線條的粗細以及著色次序都有一定的規律,諸如佛和菩薩的麵、身、衣應該著何種顏色均有嚴格的規定。
通常是用紅色突出畫麵主體神尊和佛祖的顯赫地位,使其色澤亮麗,程度明顯;用黃色表示明亮與歡快;藍色表示安寧與平靜;黑色表示恐怖或無知;白色表示純潔與端莊。
布畫經過上色晾幹後,拆除框夾,再進行托襯,有的還要鑲邊。這種經過複雜的工序而完成的光彩奪目的布畫,其上下兩端都卷在木軸上,可以懸掛。
這種被稱為唐卡的尼泊爾布畫色彩鮮明,工筆細膩。
從15世紀開始,尼泊爾唐卡畫的畫家發明了在畫像的服飾上點綴真金,如此使唐卡更加華麗奪目。尼泊爾畫家創作的唐卡全部是宗教內容,隻是有的唐卡以畫佛像和神像為主,有的以畫壇場和具有密宗色彩的內容為主。以畫佛像、神像為主的唐卡畫麵內容十分明顯,中間畫的是主尊佛和菩薩。主尊通常坐於或者站立於蓮花座上,其身後有光環。此外,為主題做襯托的還有護法神或弟子、鮮花和香草等。而具有密宗內容的唐卡畫麵則顯得很神秘。其特點是畫麵中間是根據密宗教義而突出的內容,有的畫佛像,有的則不然。看上去是圈圈彎彎或四周對稱的幾何圖形,圖形內外有吉祥符、法器和花卉。具有密宗知識的人根據幾何圖形的畫法,可以區分出是金剛壇場還是觀音壇場或者其他內容。
另外,從時輪金剛的畫像也可以看出密宗畫的神秘。時輪金剛身為黑色,有數十隻手臂,每隻手持不同的法器,其身色、形態以及所持法器表示天道、人道和佛道之間的一種神秘莫測的內在關係。不難看出畫有密宗內容的唐卡畫麵意喻深奧。由於唐卡畫具有神秘和宗教知識與藝術的內涵,幾個世紀以來,許多人都樂於從唐卡中享受宗教文化的審美樂趣。
從審美藝術的角度去看,唐卡具有細密畫的特點,雖然畫麵絢麗多彩,但不失典雅,其線條節奏感強,構圖巧妙,色彩斑斕而和諧,優雅而美觀,有著極強的藝術魅力。唐卡自誕生以來一直供奉在神殿裏,尤其深受西藏人和西方人的賞識。尼泊爾的唐卡從15世紀開始出口,至今仍暢銷國內外。現在中國西藏也製作唐卡畫,並發展出3種藝術風格,其中一種是尼泊爾風格。
尼泊爾的布畫係列,除唐卡外,還有一種貼在硬紙板或薄木板上的布畫和長達3~4米可以卷起來的布畫。這些布畫的內容廣泛,有故事性和寫真的。寫真的有人物畫、動物畫和山水畫,山水畫包括村舍田園和風俗軼事。尼泊爾國家畫館藏有17~18世紀創作的描繪馬、獅、象、牛、虎等動物的布畫,畫麵長達數米。這類布畫作為陳設藝術品在近現代時期發展較快。從工藝上講,大型的可以懸掛,小型的可以陳設在書櫃或者桌麵上。其創作手法有兩種,一種是全幅畫麵均為描畫而成。另一種是繪畫與貼畫結合。貼畫部分主要是人物、動物或者占畫麵較小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