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畫麵色彩較重,畫家用濃厚的赤色和火焰的顫動描繪出烈火熊熊燃燒,以及女子既虔誠又痛苦的麵容。尼泊爾在中世紀時期流行丈夫去世妻子必須殉葬的陋習。這種陋習直到1924年才被尼泊爾憲法徹底取締。從《殉節》的畫麵和內容中不難看出,作者有感而發,因而以繪畫藝術為語言,反映了那個時期社會人民的生活與思想活動。可以說,這幅畫是對封建社會的真實寫照,是將生活、思想和審美融於一體的藝術作品。這幅作品和《王室生活》在手法上都有著著色濃重,以濃色調感染人,並具有一部分寫意的特點。而與之相反,尼泊爾北部山區和喜馬拉雅高山區的一些藏傳佛教的寺廟壁畫上,幾乎都是宗教化的題材,涉及世俗生活的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巨幅畫,將殿堂的整個牆壁占得滿滿的。這些壁畫大多創作於18世紀,主要有佛陀、佛陀誕生、出家、成道、說法和佛陀本生故事的畫麵以及觀世音、文殊、普陀諸位菩薩和金剛手、度母等有關佛教的大大小小的畫像。此外,在各個不同教派的寺廟裏都畫著自己教派的創始人、活佛和建造寺廟的高僧大德及供養人畫像,這些畫像在創作手法、創作內容與著色方麵都相當規範。他們的藝術思維和審美具有藝術的虛擬象征意義。例如,佛陀畫像完全是摹繪傳說中佛的形象。方圓臉,麵頰豐滿,雙耳垂肩,頸部有三條紋,雙臂過膝,雙手交織在一起,雙腳盤疊,坐在蓮花台上,或者一副成道的樣子,或者一副說法的樣子。身為肉色,袒露右肩,左肩披裹橘紅色或者紅色袈裟,麵容端莊寧靜,其他畫像也是根據宗教傳承的說法而繪製。
以宗教為題材的壁畫在尼泊爾相當普遍,從中世紀遺存下來的大量壁畫中就可以看出。尼泊爾人自古以來信奉宗教,且不說在中古時期,直到現在,仍對尼泊爾的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宗教對尼泊爾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和藝術思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盡管這些作品所表現的似乎是另一個世界,但有地道的民間特性。另外,在繪畫技巧上突破了僅僅用線條勾勒的繪畫手法,在技藝和色彩的調配上都有所革新,形成尼泊爾繪畫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繼往開來的重要部分。
尼泊爾的書頁畫是指畫在書的插頁、頁邊和封皮的圖畫,屬於小幅繪畫的作品。尼泊爾中世紀的書頁畫創作於木板、棕櫚葉、樺樹葉和紙張上。
其創作手法除用線條描繪外,更多的是運用色彩,用以顯示作品的生氣。
尼泊爾最早的圖書彩色封麵圖,當屬現存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的《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封麵圖。現存尼泊爾國家畫館的《五衛書》中的插畫“五佛”和《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18位神像圖,都是中世紀優秀彩色書頁畫的代表作。《般若波羅蜜多經》完成於10世紀。這些畫圖有的色彩濃重,有的色彩明快、絢麗,給人生動新鮮的美感。在10世紀之前,紙張開始傳入了尼泊爾,畫家便開始在紙張上進行素描。當時創作的素描作品大多是關於佛教的。在12~13世紀期間,出現了有關印度教的素描。關於印度教方麵最早的素描,大多以描繪濕婆神和雪山神女為主題,其中有這樣一幅圖畫,濕婆神右手拿著三股叉,左手抱著雪山神女的腰。
雪山神女有著極其窈窕的身軀,她嬌柔地依靠在濕婆神寬闊的胸膛裏,展示著女人的魅力和她與濕婆神的愛情。這是在描繪濕婆神的畫作中最美妙的一幅畫。
尼泊爾的書頁畫隨著曆史的發展和審美藝術的提高,其藝術手法和內容也不斷擴展。除了宗教題材,還有人物素描畫。在這種類型的畫裏麵,尤以普通老人像、手持權杖的國王和身著武裝的將軍像最為生動和特別。這些人物造型各具特色,老人給人一種風塵仆仆、滿麵皺紋卻慈眉善目的印象;國王像眉目疏朗,表情莊嚴,頭戴插著羽毛的皇冠,身披鬥篷,右手執握拳杖,一副神聖的形象;將軍像看上去身材魁梧,配勳章,腰係寬皮帶,麵容雖然嚴肅,但不失文雅,帶有一派英氣。這些書頁畫的創作說明,當時的藝術家已經具備了社會化的視野。尼泊爾中世紀的書頁畫無論是封麵圖,還是插頁畫,其題材範圍已大大拓寬,壁畫藝術衝破了宗教畫的局限,具有形象化的特征。此外,畫技純熟,精巧細密,一絲不苟,著色均勻,具有尼泊爾民族藝術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