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悠久的文明,獨特的文化(2)(1 / 3)

在尼泊爾流傳著一種莎布魯舞,它是居住在尼泊爾北部喜馬拉雅山高山地區的本土居民——夏爾巴族的傳統舞蹈。在他們的方言裏,“莎布”的意思是腳,“魯”的意思是有節奏的運動,合起來“莎布魯”的意思就是有節奏的腳。這是一種集體舞蹈的形式,喜歡跳舞的人聚在一起,跳到完全盡性時才算結束。尼泊爾還有一種舞蹈叫做文殊菩薩舞,是一種宗教性質的舞蹈。文殊菩薩被認為是智慧之神。當加德滿都穀地被大水淹沒的時候,他遠道從中國到尼泊爾來朝拜斯瓦揚布·納斯神。據說是文殊菩薩劈開了大山,從而把水引出了穀地。文殊菩薩舞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和發揚,從寺廟走到了舞台,發展成為澤利亞舞蹈,藝術價值很高,它是尼泊爾所特有的舞蹈,是尼泊爾人的驕傲。

不管是手指還是手勢,這種由文殊菩薩舞演變來的澤利亞舞和印度舞是完全不一樣的,手不停地轉圈,跳起來非常具有陽剛之氣。乞雨舞在當地也是一種十分流行的舞蹈,源自尼泊爾南部的江嘎族。作為平原地區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居住在山區的居民有很大不同。他們主要務農,這種舞蹈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以這種宗教儀式為舞蹈的形式向雨神乞求,希望天降甘霖收獲莊稼。塔帕舞是尼泊爾人非常喜愛的歌舞。這種尼泊爾西部的民間舞蹈適合於任何場合,可以是村子裏的集會,可以是宗教活動,或僅是朋友聚會,反映的是一種美好的情愫。隻要一有機會,能歌善舞的尼泊爾人就會用熱情的舞蹈帶來歡樂與祝福。鼓舞在加德滿都穀地的尼瓦爾族人當中很流行。

這種舞蹈是以為其伴奏的“迪美”鼓命名的,而“迪美”在尼泊爾語中正是“鼓”的意思。在中古時期,此種鼓在尼泊爾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在馬拉國王時代,特別是節日期間,通常用它來為歌者及凱旋儀式伴奏。達芒舞是一種表達愛情的舞蹈,達芒族人生性樂觀,一旦有閑,他們就跳起這種舞蹈,表達對愛情的美好向往。這種富於魅力的舞蹈表現了達芒族人從歌舞中獲得的喜悅之情,還有一種獨具尼泊爾特色的麵具舞,每年在雨神節期間表演一次。傳說有一個叫拉凱的惡魔殺死了很多小孩,在加德滿都穀地引起了恐慌。神在與拉凱的激戰中最終降服了他,恢複了和平。

該舞不僅有宗教意義,也可供娛樂欣賞。

3.繪畫——筆下的繁華

繪畫和雕刻在尼泊爾具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建築和繪畫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尼泊爾的藝術寶庫。

不誇張地說,獨特的尼泊爾藝術早已蜚聲海外。

尼泊爾最早的繪畫藝術產生於尼泊爾古代的早期階段,約公元前5世紀。當時人們的繪畫目的很簡單,就是反映對自然和生物的某種理解。尼泊爾的初民喜歡在房屋的牆壁上勾畫自己崇拜的神靈,諸如風、雷、樹等。直到5世紀,尼泊爾才有了關於宗教崇拜的記載,同時產生了佛像、神像和有關宗教傳說的美術作品。而這些作品畫麵簡單,大多使用線條勾畫的手法,可以說這些簡單的構圖把古代尼泊爾人的宗教意識、精神寄托與審美交融在一起,形成尼泊爾早期繪畫的美學藝術。可以認為,尼泊爾的早期繪畫既屬於一種信仰的審美文化,也屬於淳樸的審美藝術。

到中世紀時期,尼泊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當時的尼泊爾不僅在建築上實現了工藝化,其他各種藝術也紛紛出現。繪畫在藝術題材和表現方式與手法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產生了人物寫真、事物描摹等新的審美藝術,從而形成了尼泊爾中世紀繪畫藝術注重形式、色彩、規則的美學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在城市裏的王宮神殿和寺廟中的畫像上,在尼泊爾全國各地的壁畫和布畫創作上也有表現。中世紀,尼泊爾人不僅在牆壁、門窗和房簷上畫神像、花卉與吉祥物,而且用繪畫來解釋《往世書》。同時,創作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繪畫藝術,有貝葉畫、布畫、書頁畫和壁畫等。題材上,除涉及宗教信仰與神話,還將世俗生活作為繪畫的題材。

尼泊爾最早的壁畫是用穀子、牛糞和泥巴混合物作底料,然後塗成白色,晾幹後作畫。到中世紀後期,尼泊爾的壁畫從薄彩發展成為色彩斑斕。現在加德滿都的童女神廟、斯瓦揚布寺和婆格德布爾市的古老住宅,以及五十五窗宮殿裏都遺存著著名的中世紀的壁畫。例如,15世紀的作品《殉節》、17世紀的壁畫《拜拉布》和《生物》等,在五十五窗宮殿裏記載有中世紀普伯丁德拉國王王室生活的壁畫。在童女神廟裏有八聖母和描繪其他神、佛的美麗畫麵。每幅畫高約2米。該廟裏的8位聖母畫像姿態各異,麵容俏麗,肌肉豐盈,胸高胯大,具有人世間世俗美女的人物形象。這些畫像反映出中世紀畫家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中,把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美感和美學理想放入了特定的創作環境之中,表現出對美的追求。15世紀初創作的《殉節》描寫了女子自焚的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