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夯實腳跟(1 / 2)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戰國]荀子

領導者要走得穩、走得遠,必須腳跟紮實,腳力強健。根深葉茂的樹,才有衝天的底氣。腳跟正,身子才能正;有底氣,辦起事來才硬氣。

如果領導者的腳跟不穩,就會成為“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一有風吹草動,就有連根拔起之虞,不可能把工作做得紮實,也不可能贏得下屬的信賴與擁戴。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素質的優化、文明程度的提高、中西文化的碰撞、物質生活的豐富、社會活動的多元,對領導者的能力提出了全麵的挑戰,要求領導者打牢根基,養足底氣,具備深刻的理論思維、成熟的政治運作、高超的業務本領、穩健的工作作風、良好的人格形象。

東南亞有一種毛竹,在最初5年裏,它以一種不易被人發覺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5年時間伸展出長達幾公裏的根係,人們幾乎看不到它的發展變化。第六年雨季到來時,毛竹終於鑽出地麵,就像施了魔法一樣,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長,迅速達到30米的高度。神奇的成長速度,讓人驚歎不已。

世間萬象,事理相通。毛竹創造神話的成長方式,給人深刻的啟迪。試想,如果沒有篤定的目標,沒有長時間的“根係”培養,就沒有日後的“魔法生長”。人生旅途、事業發展不也如此嗎?沒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信心和信念,不打好長遠發展的基礎,就不會有日後的大作為、大突破、大跨越。

毛竹的“魔法生長”,動力在於目標的堅定、長遠。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這樣的人注定難成大器,這樣的發展注定不可持續。毛竹並不追求盡早“露頭”,它把目標鎖在5年後,才成就了日後的速度和高度。毛竹的“魔法生長”,源於基礎的深厚、穩固。

古人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領導者的腳跟堅實,才能擔重任,經風雨,走遠程。領導者要夯實自己的腳跟,就要下真工夫、苦工夫、實工夫。

(1)注意增強親和力

領導者要站穩腳跟,必須注意培養親和力,增加人氣指數,打牢群眾基礎。親和力實際上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的能力。在很多情況下,注意一下親和力問題,把姿態放低一些,對群眾謙和一些,不僅不會削弱領導力,反而會有助於領導力的增強。也就是說,親和力也是一種領導力。

關愛是領導者人格魅力的源泉,領導者的愛心與善行可與人們內心深處的呼聲互相影響。善行是關愛的表達方式之一,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就要及時伸出援手。人情投資是領導藝術,也是建立良好上下級關係的必要手段。一個人能力雖然有限,但隻要肯幫助別人,他將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幫助別人,要發自內心,堅持不懈,不可憑一時的興致。領導者幫助別人時,不要使對方覺得是一種負擔,幫助時要做得自然得體,輕鬆高興。對領導真誠的幫助,下屬將會以忠誠和努力工作來回報。

領導者要真誠親近群眾,真正做到“兩眼朝下”、“雙腳著地”,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中間去,加強調查研究,沉潛耙梳,聽呼聲、了實情、探規律、謀良策,以求真務實的作風來凝聚和增強底氣,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

領導者培養親和力,要堅持“和”字當先。和者,溫和、謙和之謂也。領導者待人處事應人性化一點,多發現下級的長處,多想想別人的難處,多講暖人心的話,多做得人心的事,而不能動不動就講狠話,把扣獎金、給處分甚至辭退、開除當做撒手鐧;也不能搞“老子天下第一”,聽不進不同聲音,容不下不同意見。領導者隻有溫和一些、謙和一些,才能贏得人心。

領導者要尊重下屬,關心下屬,多鼓勵和讚賞,少批評,創造寬鬆的工作環境;與下屬同甘共苦,共擔風險,共享成功;善於團結“五湖四海”的人一道工作,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和下屬保持溝通與交流,及時把握下屬的思想感情脈搏,和下屬建立良好的感情紐帶,把權威紮根於下屬的心中。

(2)練就高超的本領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穀。”領導者隻有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在工作中充滿底氣,時刻準備應對新的挑戰。深厚的理論素養,豐富的知識內蘊,成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人不斷前行的底氣支撐。否則,英雄氣短,壯誌難酬。可見,欲增強為人做事的底蘊,必長於學習、精於學習。

學習是固本之舉。學習能力的高度,決定著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決定著說話與辦事的底氣和根基。一個人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裏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隻有撥冗潛學,做到立足於勤、持之以恒,根植於博、專務於精,並注重學習、思考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不斷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才能學富五車、底氣十足。

有的領導者不愛學習,主要原因不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而在於習慣定式。因為,學習的過程就是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改造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對領導者而言並不輕鬆,因為人們往往容易按照早已習慣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事情。領導者往往有比較穩定的價值理念和行為習慣,這些理念和行為曾經支撐著領導者取得成績。現在,卻要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容易產生情感的抵觸,或不以為然,或惶惑無依,這都不利於有效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