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戰國]墨子
領導要靠“嘴”靠“腦”,更要手腳勤快會辦事。所謂“腳勤”,就是要走進基層、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傾聽基層群眾的聲音,了解一線的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樣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領導不能“嘴勤腳懶”,而要“嘴勤腳也勤”。當然,領導身體力行並不是事必躬親,而是注重謀劃思路,推動工作,並善於使人適其事、事得其人。踏實苦幹並不是蠻幹,也不是機械地幹,而是創新求變、事半功倍地幹。腳勤,當然不是腳“賤”,每天都鑽在事務堆裏,碰見什麼做什麼,更不能每日忙於應酬和迎來送往,而是注重調查研究,掌握規律,謀全局、幹大事。
領導者要重視調查研究,這是由領導的基本職能決定的。領導者要履行好決策、用人、協調等基本職能,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那麼,現實中的實際情況是什麼樣子呢?這絕不是靠拍腦袋就能夠想出來的,隻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掌握情況,獲得真知。實際情況又是不斷變化的,調查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必須長期堅持下去。調查研究越深入、越持久,領導者對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的認識就越真實、越透徹,履行領導職能也就越主動、越正確。
領導定政策、做決策,都不能靠拍腦袋,不能閉門造車。任何點子、計謀都不是從腦袋裏憑空冒出來的。有一句俗話,“腳板子底下見真相”,強調的就是調查研究對做好工作的作用。
決策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而要做出好的決策,必須要搞好調查研究。“情況不明決心大”是決策之大忌。領導要善於“用腳決策”,要多走走,走下基層,走進群眾,認真了解、掌握情況。特別是“新官”上任,對情況往往不夠熟悉,尤其需要撲下身子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所在地區或單位的情況,了解群眾的想法和需要,視情況的輕重緩急,認真研究對策,先辦什麼事情,後辦什麼事情,該解決什麼問題,做到胸中有數,從而做出既順應發展形勢又符合實際情況的正確決策。
基層往往潛存著許多問題,也醞釀著無數創新因子。如果領導“腳不勤”,不經常親自到基層去跑一跑,做決策時就隻能是“坐在家裏議路子,關起門來寫稿子”,就難免會在思考問題、製定政策時跑偏,也無法及時發現問題、挖掘典型,更無法出色地完成本部門、本單位的中心任務。
但是,也有人一當上領導,腳就懶了,有的是“輪下生風,足下生鏽”,有的經常“宅”在辦公室裏,忙於開會、應酬、迎來送往和一些俗務,疏於下基層,不習慣從一線收集真實、新鮮、全麵的第一手信息,甚至對基層報上來的有關數據也疏於核實;有的領導對跑基層有些輕視,到基層去隻是“蜻蜓點水”,和群眾“見見麵,握握手,吃頓飯,人就走”,走馬觀花,什麼問題都沒解決,還給基層添了一些麻煩和負擔。
既然調查研究在工作當中如此重要,那麼領導者就應該紮紮實實地把這項工作做好。調查研究並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就能完成的,調查是個需要講究的過程。“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調查研究做好,就要在各方麵做好充分的準備。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充分了,調查也就全麵、具體、深入。
調查研究的過程一般可以分為準備、調查、研究、解決問題4個階段。這4個階段相當於一個人的骨架,“牽一發而動全身”,哪個部位出了問題、沒有到位,這個整體就會散架,調查研究就等於白費。因此,調查的每個階段都要講究,調查的每個程序都要按部就班、精益求精。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就調查研究的準備工作而言的。調查研究的準備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卻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過程。在進行調查之前,首先要確定調查的目的、任務或選題;根據調查的任務選擇調查對象,並讓調查對象做準備;調查人員的確定及有關知識和情況準備,包括了解與調查課題有關的知識和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之後就是製定調查研究方案,實施調查。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這是就調查研究的實施工作而言的。調查、研究是策謀的基礎,是事成的根本。對調查所得材料進行全麵、細致的分析研究,對其本質和規律形成正確的認識,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個過程最為重要,最為煩瑣,也最難把握。它不僅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調查精神,也要有掌握材料之後研究的智慧。
調查研究不是有聞必錄,不是完成錄音錄像、獲得調查結果,就算大功告成;而是需要積極思考、分析,廓清迷霧,探究本質,超越局部,把握全局。調查研究就像一項科學探索活動。無論是綜合調研還是單個專題的調研,都需要領導認真負責,並要有一種鑽研的精神,有全盤的考慮和安排,把每項調查內容、調查結果隨時聯係起來,研究分析以“求是”,才能發掘出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