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如果沒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就會出現“本領恐慌”,很難盡職盡責。“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智。”知識和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從書本和實踐中學來的。領導工作有一個逐步熟悉的過程,工作能力也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
學習不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益氣強能的根本途徑。領導者蓄足底氣,就必須做到勤於學習,堅持終身學習,善於統籌安排,利用業餘零星時間,擺脫那些不必要的“應酬”,擠時間學習;要廣泛地學習,不能僅僅學習本係統、本專業的知識,還要重點學習市場經濟、法律法規、公共管理、曆史哲學、文學藝術等知識,以“兼收並蓄、厚積薄發”的求學方法獲取知識、開闊眼界。要善於學習,並注重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勤於思考,做到善思、多思、深思,還要緊密聯係本職工作所麵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認真研究,深入思考一些重大現實問題,在思考中總結經驗教訓,創新工作辦法。
還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培根說過,“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人們讀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運用於實踐,同時通過實踐得來的真知灼見,又可彌補書本知識的不足,兩者相互作用,互促互補。因此,領導者要勇於實踐、樂於實踐、善於實踐,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的摸爬滾打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規律、砥礪才幹、求變求新,不斷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工作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更有效地發揮領導才能。
(3)樹立良好的品德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沒有良好的人品官德,就會失去為人行事的根本,根底自然缺失。試想,如果做了虧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擔驚受怕,何談底氣?領導者如果沒有良好的人格作基礎,工作作風不正,不講正義,推責攬功,文過飾非,即使職位高、能力強、資曆深,也不能讓人內心佩服。
光有能力,沒有品德,也隻是一個跛足,不可能走遠。當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一旦被發現在人格與道德上患有嚴重瑕疵時,其能力可能被視為一種危險。反過來說,一個在人格與道德上麵都經得起考驗的人,其能力即使有所欠缺,仍然會被認為是值得敬重的人,仍有獨特的影響力。
“做官先做人”,領導者應以優秀的人格感染人、激勵人、贏得人。在日常工作中,領導者有了一身正氣的良好形象,說話就會有人聽,群眾就會跟著走,從而帶動一大片,激勵一大批。“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群眾看的就是領導的一言一行,領導的實際行動比講一千遍一萬遍大道理更具有說服力。
領導者隻有自覺加強道德修養,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利益觀、地位觀,把德與情、理與法、言與行完美地結合起來,做到守信、公道、律己,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始終做一個德高理正、以德服人的好領導。
(4)始終做到嚴於律己
“公生明,廉生威。”領導者清正廉明,正氣凜然,才會贏得人民群眾的口碑,才會贏得下屬的擁護和信賴。領導者廉潔自律過硬,說起話來才有硬氣,才有底氣。
潔身自好、克己奉公是貫乎古今的官守之常節,節高則氣壯,節破則氣消。為官一旦堪破氣節底限,則必役於名韁利鎖的囚禁,溺於和光同塵的流俗,淪為一副自蹈自輕的紅塵形骸,直至成為過眼雲煙。
領導者欲從道德品質上增強自己的人格底氣,就要在潔己奉公上下工夫。時刻注重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強化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將私心減到最小,將公心放到最大。隻要站在公道正派的立場上,就要底氣十足,敢字當頭,堅持真理不退步、麵對矛盾不卻步、把握原則不讓步,無論何時何地,襟懷坦蕩,正義凜然,敢於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鬥爭。
“打鐵還需自身硬”,領導者還要防止為官做人的底氣被金錢美色所誘空,要時刻繃緊廉潔自律這根弦,做到跬步必謹,細節必慎,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修為政之德,“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利誘麵前不動搖,金錢麵前不動心,賄賂麵前不伸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幹事,這樣才能做到不為私欲而害公、不為小利而失節,才能“任爾紅塵翻滾,我自清風明月”,始終做到“腳”正不怕影子斜,走遍天下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