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神”韻十足“詩”之國(4)(2 / 3)

阿旃陀石窟擁有大量的雕刻與壁畫。雕刻從題材上分佛教造像、裝飾紋樣。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三期。由於風化嚴重,早期雕像已很難辨識,中期雕刻手法趨於成熟,出現了許多精品,如16窟中的說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藝精熟,為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後期雕像規模擴大,人物的刻畫更加細膩精巧,形態也更加優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1窟中的釋迦牟尼像,以及布滿窟內四壁的佛傳、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壁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為人們矚目的藝術,被認為是印度古代壁畫的重要代表。畫麵上出現的大量的現實生活場景,說明為宗教服務的繪畫藝術已出現世俗化傾向。畫中所描繪的眾多的婦女形象體態豐滿,姿態優雅,形象高貴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藝術的美學思想。壁畫依時代風格也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壁畫構圖多為橫幅長條形,人物造型、表現技法較之同時代的其他遺跡中的佛教藝術有明顯的進步。如9窟殘存有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線條柔和淳樸;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禮拜菩提樹等畫麵,運筆大膽,風格豪放。

中期壁畫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畫麵構圖壯闊繁密,布局緊湊和諧,作風沉著老練,色彩典麗,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畫和意境的表達,人物描繪手法精細,注重姿態的變化,其中對婦女的描繪均風姿綽約、豔麗動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獅子國登陸圖和佛說法圖及太子與妃嬪勸酒圖,16窟的佛傳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裝飾壁畫,如卷雲、蔓草、蓮花及小動物等均設計巧妙,想象豐富,色彩鮮豔,對比強烈。到了晚期,壁畫創作在藝術上更臻完善。此時壁畫構圖宏大莊重,整體感強,線條穩健,色彩典麗,講求透視,畫麵景物立體感有所加強,人物裝飾更加華美,為阿旃陀石窟壁畫藝術的最佳者。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築、雕刻和繪畫之大成,融三者於一體。它雖然取材於佛的生平事跡,卻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印度古代宮廷生活和社會風貌。壁畫和雕刻的優秀藝術不僅對後來印度的美術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東方佛教所曾傳布的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3.泰姬陵前長恨歌

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位於印度距新德裏200多千米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內,亞穆納河右側,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傑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後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

有人說,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的確,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也曾說:“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去過泰姬陵的人,一種是沒去過泰姬陵的人。”凡是見過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身影所傾倒。這是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宮殿式陵園,是一件集伊斯蘭和印度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古代經典作品。這座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宏偉陵墓正如萬裏長城一樣,濃縮著一個偉大民族和文明古國數千年的燦爛文化。

泰姬陵呈長方形,長576米,寬293米,總麵積為17萬平方米。四周被一道紅沙石牆圍繞。泰姬陵的正門具有典型的伊斯蘭教建築風格,由紅砂岩構成,上麵雕飾著白色圖案和花紋。正門頂端前後各有11個白色小圓頂,每個圓頂象征一年,代表泰姬陵的建造時間。大門與陵墓由一條寬闊筆直的用紅石鋪成的甬道相連接,左右兩邊對稱,布局工整。在甬道兩邊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間修建了一個“十”字形噴泉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