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神”韻十足“詩”之國(4)(3 / 3)

泰姬陵的前麵是一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著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

穿過紅色的甬道,泰姬陵的陵寢就展現在人們眼前了。這座通體雪白的建築位於一座7米高、寬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陵寢四周各有一座用於朝拜用的高約40米的圓塔。圓塔略微有些外傾,據說是沙傑汗害怕地震來時,圓塔會砸壞愛妃的棺木而特意設計的。寢宮的上部為一高聳飽滿的穹頂,下部為八角形陵壁,上下總高74米,用黑色大理石鑲嵌的半部《古蘭經》的經文置於4扇拱門的門框上。寢宮共分宮室5間,宮牆上有構思奇巧的用珠寶鑲成的繁花佳卉,使宮室更顯光彩照人。中央八角形大廳是陵墓的中心,在牆上鑲嵌著淺浮雕和精美的寶石。中心線上安放著泰姬的墓碑,國王沙傑汗的墓碑則位於其旁邊。泰姬的棺槨上以翡翠、瑪瑙、水晶、珊瑚、孔雀石等20餘種價值連城的寶石鑲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圖案,其工藝之精細、色彩之華麗,可謂巧奪天工,無與倫比。

陽光下的泰姬陵宛若出塵的少女,隨著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時陽光強弱的不同,泰姬陵顯現出不同的奇景。早上是燦爛的金色,白天的陽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陽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銀白色,白色大理石映著淡淡的藍色熒光,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有人說,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不在月光下來到泰姬陵,就不算到過泰姬陵。

泰姬陵給人的震撼不僅在於它美麗的容顏,還在於它背後那一段哀怨纏綿的愛情傳說。據說沙傑汗的寵妃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統的絕世美女,性情溫柔,擅詩琴書畫。她21歲時與當時為賈汗吉爾國王的三王子庫拉姆結婚。婚後她與庫拉姆同甘共苦,行影相隨,足跡遍布疆場。1628年,庫拉姆經過一場血戰繼承王位,給自己取名沙傑汗,意為“世界之王”。沙傑汗也因此得到宮中最高頭銜——泰姬·馬哈爾。但是好景不長,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隨沙傑汗南征時因難產而死,當時年僅39歲。她臨死之前要求沙傑汗不再續娶,並給她建造一座陵墓。於是一個悲痛的丈夫動用了皇族的特權,傾舉國之力,耗無數錢財,用22年時間為愛妻寫下了這段瑰麗的絕響。癡情的沙傑汗本想在河對麵再為自己建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橋連接,穿越陰陽兩界,與愛妃相對而眠。可惜夢想在皇室的紛爭中戛然斷裂。泰姬陵完工不久,沙傑汗的兒子弑兄殺弟篡位,沙傑汗也被囚禁在阿格拉堡。此後整整8年裏,阿格拉堡宮殿的每個月夜,透過一塊水晶石的折射,都有一個傷心的丈夫不眠不休,癡癡地凝望著數千米外月光如洗中愛人的陵墓。

泰姬陵因愛情而生,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為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光陰輪回,代代不息。盡管有人說,沙傑罕隻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種子;盡管有人說,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甚至生命,但是我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義重的男子,有穿越時空的思念,有生死相隨的愛情。泰姬陵依然超越著簡單的建築學意義,默默地美麗著,不為別的,隻為人心中對愛情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