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傑拉霍神廟是印度教神廟的傑出範本,神廟建在高高的石基上,絕大多數都是用堅硬的河底砂岩建成。廟內有大量精美的雕刻,涉及的人物有天神、國君、士兵、樂師、舞者及眾多平民,造型栩栩如生,是印度文明的奇葩。因其將建築與雕刻完美地結合起來,1986年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卡傑拉霍神廟群屬於兩個不同的宗教——婆羅門教和耆那教。按方位又可以分為東、西、南三區。其中以西區的建築群最為龐大,也最有藝術價值。西區共有14座廟宇,包括瓦拉哈神廟、南迪神廟、嗎哈戴維神廟、茨錯古撲神塔廟、紮葛德比神廟等。瓦拉哈神廟呈長方形,廟體由12根柱子支撐,建於沙石地基之上,有一座金字塔形的屋頂。在神殿中間供奉的是一尊具有人形的野豬像——瓦拉哈,它由一塊巨大的黃沙石雕成,是毗濕奴教派中10大人形獸像之一。嗎哈戴維神廟是卡傑拉霍遺址群中最為雄偉的建築,供有濕婆神的大理石雕像,同時,它也是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神廟。廟裏造型修長、姿態各異的仙女雕塑活靈活現。茨錯古撲神塔廟是卡傑拉霍遺址群中唯一的太陽神廟,它是一座造型優美的三層建築。
馬探戈斯瓦拉神廟則供奉濕婆,整個建築全用沙石建成,它也是印度北部紀念濕婆神的最大的建築。拉刻絲嗎納神廟保存最為完整,它供奉的是保護神毗濕奴,其標誌性建築為由獅頭、野豬頭、人麵組成的三麵雕塑。
卡傑拉霍神廟以雕塑繁複、精美著稱。
古代工匠們用精巧的雙手化腐朽為神奇,耐心地鑿刻出一件件造型優雅的雕件,有的雕件生動地表現了少女剛起床時伸懶腰的情景,有的顯示了婦女洗浴後用手擰去辮子上的水珠,有的則表現了小孩兒從腳掌上麵取刺的情景。但讓卡傑拉霍名聲大振的還是那些描寫性愛的雕塑。這些雕塑是根據8世紀《愛經》的內容雕刻製成的,盡管隻占雕塑群的很小部分,卻是印度教文明的精華所在。這些性愛雕塑之所以堂而皇之地擺在眾人麵前,源於印度教對性愛的認識。他們認為性愛是一種宗教儀式,它與瑜伽的精神修煉一起可以實現人的自我救贖。
2.在阿旃陀石窟見證佛教的興衰
古印度人相信大地深處和神靈有著某種神秘的聯係,因此他們喜歡在堅硬的岩石峭壁上開鑿洞穴,作為僧人修行或信徒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
這些洞穴被稱為石窟。印度共有1200多個各式石窟,其中的阿旃陀石窟最為有名,與泰姬陵並稱為“印度雙壁”。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村的瓦古爾納河穀,是在離穀底76米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的一處佛教廟宇,四周風景如畫。阿旃陀石窟自公元前1世紀開始建造,到公元7世紀才完工,工期長達700餘年。29個石窟高低錯落,綿延550米,環抱成新月形,俯瞰清流翠穀。這29座石窟中有24座是僧人居住地,4座是佛殿。僧房呈正方形,裏麵陳設極為簡單,床、枕頭和佛龕均為石製。佛殿頂部為拱形,地麵形如馬蹄,內有佛陀和菩薩的巨形雕像。
在長達9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這裏一直作為佛門弟子修身養性、研讀經書之所。但隨著佛教在印度日趨衰微,阿旃陀石窟備受冷落,12世紀徹底廢棄。之後逐漸掩於泥沙之下,為世人所遺忘。直到1819年,一些英國軍官獵逐野獸,意外發現這個石窟,才使它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