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歌舞片粉絲多
印度電影如此成功,與印度人愛看電影是分不開的。在印度,平均每天會有2000萬人去電影院看電影,每個印度人一個月至少去兩次。而且印度人隻喜歡看國產電影,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持續看到觀眾排隊買票看國產電影的國家,好萊塢大片在這個國家並不吃香。
印度電影有許多類型,但最受觀眾喜愛的還是有故事情節的歌舞片。
這類影片一般都不少於3個小時,情節簡單,表演誇張,幾乎每一部都能概括出全貌:一位正直帥氣的小夥子遇上美麗善良的姑娘,兩人墜入愛河。
天不遂人願,不是父母強烈反對,就是壞蛋出來阻撓。結尾通常是小夥子擊敗壞蛋,與心愛的姑娘終成眷屬,將故事推向高潮。
故事雖然粗糙,電影中的歌舞卻總是常看常新。歌舞片通常都有五六首歌,歌曲的歌詞以不同方式聯係著電影中的情節。一些時候,歌曲被加進了劇情當中,這樣演員就有演唱的理由;另外一些時候,歌曲是演員思想的一種外化,或者預示著接下來要發生的事件——這種事件通常是兩個角色墜入愛河。
寶萊塢電影中的舞蹈,尤其是早期的舞蹈,主要是根據印度舞蹈編排的:古典風格的舞蹈,曆史上印度北部舞女的舞蹈或者民族舞蹈。在當代電影裏,印度舞蹈的元素開始和西方舞蹈風格相融合,不過純粹的西方流行樂和印度古典舞蹈接連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的情景也不在少數。通常男女主角分別與同性的伴舞一同表演。而男女主角的雙人舞都在美麗的自然風光中或者雄偉的建築裏進行。這種場景被稱作“圖畫化”。
2.寶萊塢裏的常青樹
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每天都有許多印度青年懷揣成名的夢想來到寶萊塢。但印度電影業內競爭很激烈,明星們的名氣在娛樂界起伏不定,一部電影就可以即刻使明星的受歡迎度上升或下降。隻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成為全國範圍的偶像,阿米達·巴恰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位,被稱為“寶萊塢教父”。他在印度電影界的地位舉足輕重,自1969年出演第一部影片以來,巴恰主演和參演了150多部影片,不僅深受印度男女老少的愛戴,在南亞、中亞和中東,他的崇拜者就有好幾億。為了見到他,親手觸摸他,影迷們有時會蜂擁而上,那些沒有觸摸到他的人,甚至會去摸他雙腳踏過的土地。他們認為那是神賜的禮物,能幫助人平安進入天堂。1999年,在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次調查中,埃及、南非、斐濟和印度的網民甚至推舉他為“千年演員”,他的蠟像成為倫敦杜莎夫人名人蠟像館中的第一尊印度人蠟像。2010年第四屆亞洲電影節還授予“寶萊塢教父”阿米達·巴恰終身成就獎。
巴恰多才多藝,既是寶萊塢最有成就的演員,也是製片人,還為電影配音和演唱片曲。此外他被視為寶萊塢最有錢的人,其身價高達數億美元。
巴恰還是一個善良和溫和的人,他經常把自己的部分收入分發給所在社區的窮人。
女演員中要數艾西瓦婭·雷最為有名。在印度,艾西瓦婭的名字被用來與“好萊塢頭號美女”朱莉亞·羅伯茨相提並論,被稱為“寶萊塢的朱莉亞·羅伯茨”。她1973年11月1日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南印家庭裏,大學學的是建築。大學畢業後以模特兒身份出道,一雙美麗的藍綠色雙眼贏得不少演出機會。她還曾在1994年南非舉辦的“世界小姐”選美賽中一舉奪魁,炫目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使其馬上成為印度甜心。自奪得世姐冠軍後,艾西瓦婭出演了數十部印度影視劇,被稱為“寶萊塢女王”。她的代表作有《善良的謊言》、《寶萊塢生死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