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神”韻十足“詩”之國(2)(1 / 3)

印度自古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史前時期,印度半島就出現了舞蹈。現在在印度北方邦等地保存下來的遠古壁畫中,就有很多作品展現了遠古初民翩翩起舞的情景。在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製和石質舞女雕塑,其中青銅《舞女雕像》說明當時的舞蹈藝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據傳,舞蹈是大神濕婆創造的,據說他會跳108種舞蹈,宇宙就是在他的舞蹈之中周而複始地走向毀滅和新生。在印度,舞蹈中的濕婆像極為有名,在印度人進行舞蹈表演時都要將其供奉在台前。

關於印度舞蹈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是說人世間原沒有舞蹈,一天,天神因陀羅教仙女烏爾沃西一邊跳舞,一邊情不自禁地對賈因得暗送秋波。

神仙是不能有情欲的,烏爾沃西觸犯天條,被貶為凡人,賈因得也受到牽連,被貶到塵世變成了一根竹子。因陀羅答應如果他們能在人間相遇,就可以重返天庭。烏爾沃西到了人間,她的翩翩舞姿使她名聲大振,使普通老百姓認識和喜歡上了這種身體語言。在一次節日舞會上,人們為了表達對她的感激之情,送給了她一根竹竿,而這根竹竿恰巧就是她的心儀之人賈因得變的。因為應驗了天神的許諾,二人得以重返天庭。從此,舞蹈就在人間流傳開來。

傳說固然有趣離奇,實際上,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舞蹈都是從宗教祭祀中演變而來的,取悅神從而獲得神靈的庇護是舞蹈的最終目的,印度舞蹈也不例外。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印度舞蹈從古至今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其題材大多來源於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1.侍奉神靈的舞女:達瓦達西

神廟舞女是印度教寺廟用來侍奉神靈、為神跳舞的舞女,叫達瓦達西。達瓦達西在婆羅門教中被神化為娛神的女天使,地位十分崇高,在中國她們就是敦煌壁畫裏“飛天”的現實化身。

實際上,達瓦達西的出身都十分低下,她們大多出自首陀羅或賤民階層。可是一旦成為神的侍女,她們就暫時擺脫了卑微的身份,自己和家人都得到無上的榮耀。因此許多種姓低下的父母為了提高社會地位,會把自己年幼的女兒獻給寺廟。寺廟和家裏會按照當地高種姓人家的婚姻禮節和規格把她們正式嫁給準備供奉的神。從此她們再也無緣與凡夫俗子結婚成家。

遁入空門的達瓦達西不僅要打掃寺院,給燈火添香油,給神靈裝點打扮,還必須接受嚴格的舞蹈訓練。舞蹈的時候,神情必須專注於供奉的神上,達到與之身心合一的境界。達瓦達西除了在寺廟表演外,她們還應召在宮廷表演,逐漸演變出專門娛君的舞女,即拉嘉達西。

由於達瓦達西的配偶是神,所以她們永遠不會成為寡婦,因此被當成吉祥的化身備受尊重。南印度上等人家每逢結婚生子等喜慶場麵,都會把達瓦達西請來並視為上賓,她們也會給新婚夫婦或新生兒施禮祝福。

達瓦達西盡管是神的配偶,但也可以與凡間的男人來往。一旦有了追求者,寺廟會告訴達瓦達西的家人,最後由達瓦達西的母親和祖母來甄選供養者。供養者一定要財力雄厚,才能福澤到達瓦達西的娘家,也一定要出身高貴,這樣才能讓達瓦達西的子孫繼承到優良的基因。盡管達瓦達西委身於這個男人,卻不是他的家人,孩子也隨母親生活,達瓦達西的女兒大多步母親的後塵,也做舞女。兒子則會做一些與音樂舞蹈相關的工作,如樂師和舞蹈教師。

隨著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寺廟蓄妓的風俗逐漸被禁,達瓦達西從此風光不再,墮入社會最底層,大多淪為娼妓。

2.舞裙紛飛

印度舞蹈種類豐富。如果按內容和性質區分,可分古典舞和民間舞兩類。古典舞從地域上又可以分為南北兩派,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卡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羅多舞和卡塔卡利舞。這四種舞蹈實際同出一源,隻是因時代和地域不同各具特色。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起源於拉賈斯坦邦和北方邦的寺廟,“卡塔克”意為“說書人”。

一些說書人在寺廟裏講述往世書的故事時,常以歌唱和舞蹈助興,遂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舞蹈流派——卡塔克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卡塔克舞吸收了婆羅多舞和伊斯蘭舞蹈的特點,一度成為莫臥兒王朝的宮廷舞。卡塔克舞尊崇的舞蹈之神不是濕婆,而是克裏希納神和他的妻子拉達。

卡塔克舞熱烈奔放,男女均可表演。

內容主要是表現舞神克裏希納與拉達的愛情故事。跳舞時舞者會在腳上係有許多小銅鈴,隨著鼓點和音樂的起伏,舞者用肢體語言和麵部表情表達著喜怒哀樂,腳上的銅鈴時而鏗鏘有力,繁音流瀉;時而細碎悅耳,娓娓動聽。我們在看到的印度電影裏載歌載舞的場麵,大多跳的是卡塔克舞。據說西班牙的弗拉門戈舞也是由卡塔克舞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