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封疆大吏與前朝王妃的“碧血碑”(3)(2 / 3)

世界首創:以書法建園

龍源內最為醒目、最為壯觀的便是那個狂草“龍”字的主題雕塑。這座紫銅鑄雕高10.2米,重8.5噸,立於高達2.4米的象征八卦的八邊形高台上,加上12米高的銅雕底座,總高共達24.6米。它雄偉多姿的外觀造型,讓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書到極時書似畫,畫臻妙處畫似書”。此後幾年,這幅字不脛而走,廣泛流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喜愛,100多家新聞媒體給予報道,並被製作成石雕、影雕、漆雕、銅版畫、掛毯、金泊畫、明信片、首日封等多種工藝品和台曆、掛曆等,廣播海內外。

整個八卦台的設計也頗具匠心,外觀為立體三階圓壇,階上種有紅、白花草,每麵階梯的平台處置一石質大球,頂層台麵上,有黑色花崗岩橫條組成的八卦符號圖形,格外醒目。整體布局渾然一體,寓意深刻,令每一位觀賞者不由得斂聲屏氣,仰觀深思。八卦壇的南側,緊鄰黃河岸邊,另挺立著一組雕刻精美的龍柱。它是由一門八柱等距離的花崗岩石柱組成,每根石柱高7.6米,直徑0.8米。龍柱上端鍥刻九龍,成龍子戲海之觀。它們環繞主題雕塑而立,亭亭玉立,呈拱衛之勢,是“龍生九子”的係列浮雕。如今,“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種故事更多地被用來教育人們,要物盡其能,人盡其才,必須重視培養和使用人才。

繼續向東北走去,遊人既可選台階,又可走坡道,龍行蛇穿,不遠處就是下沉廣場,北牆鑲嵌著112塊石碑,其上鍥刻著隴上百餘名書家所寫的龍書、龍詩石刻,其文引經據典,神情並茂,足以證明龍文化之源遠流長。中間又有四塊刻有龍圖騰的紅色花崗石材作為隔飾,加之精美的邊框,凝重又不失秀美。南牆嵌有高2.5米,長30米的伏羲女媧功德漢白玉龍圖騰浮雕,由東而西,從作網罟、養犧牲、畫卦至造書契、製嫁娶,整個浮雕雕工精湛,內涵豐富,瑰麗多姿,呈現龍祖肇始文明。

龍源是為弘揚龍文化而興建的,傳說伏羲乃龍之始祖。伏羲是公認的中華民族最早的先祖,位居“三皇之首”,是“中國第一位王”。甘肅是伏羲誕生地,“龍祖伏羲源在隴上”,江澤民總書記曾親題“羲皇故裏”,而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形象的“蛇身”便是龍的原始形態。

談到龍源,神情所係的王國文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建造龍源公園對甘肅的宣傳、旅遊具有深遠的意義。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甘肅是龍的故鄉。這個意義不可低估,我們企盼有那麼一天,龍源成為炎黃子孫拜祖的地方。”他認為,龍源是“龍”的主題公園,而炎黃子孫均自認為是龍的傳人,因此該園應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親和力;龍的文化源遠流長,但許多人對龍文化了解甚少,龍源公園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全麵的龍的文化知識,這樣綜合性的龍文化公園,在全國是第一個;該園集書法、雕塑、繪畫、綠化於一體,又地處黃河岸邊,風景獨特……

龍源做盡龍文章

龍源西邊,還有四景:一是其西南角龍鳳呈祥的鋼板透雕,借隴東剪紙藝術的形式展示龍文化之燦爛輝煌。二是正西為18組兩麵共72米長的龍圖騰浮雕長廊,其以浮雕為主,兼有透雕、圓雕、線雕、沉雕、影雕等6種雕刻藝術。三是在這裏人們可以全麵了解龍文化在五千年中的形成、發展、變化過程;西北角的千龍字碑廊彙集了古今中外包括一些少數民族在內的近兩千種書法,字體上有真、草、篆、隸,書者有秦始皇、魯迅、毛澤東等,僅一個“龍”字就有1740種寫法,琳琅滿目,而且字字不同,形態各異,其磅礴的氣勢,令人歎為觀止。四是往回走時,便見一龍形音樂噴泉,兩側各立亭閣一座,楹聯牌匾交相輝映,龍形“龍”字互為呼應。

細細揣摩,整個龍源中處處有龍,時時現龍,除了雕刻的龍,還有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地形造成的龍,花草裝飾的龍。除了刻在石料上的靜龍,還有隨風而擺,活生生的動龍,龍柏、龍柳、龍槐、龍榆、龍桑、龍棗是也。雕塑與園林的結合,可謂是龍園的一大特點,這自然就賦予了龍源鮮活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