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一、二期建設總投資為800餘萬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龍源建設中一部分資金來源於民間資本;許多工作人員都是誌願者,無償地為龍園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長期以來,白馬浪這一帶留下了許多傳說,最為矚目的就是唐玄奘、呂洞賓曾經在此留有足跡。為了紀念這些人文傳說,新建中的龍源三期工程,將在黃河河心修建,河心島將建棧橋,製作成“八卦圖”的內容,展示深遠文化精髓。它的設計也將遇到很大的挑戰性,它的建成將開辟河心建造文化景點的先河,成為中國文化景點史上的奇跡。
據考古發現,龍的原始形象,是一條巨蛇卻又長著四條像羊腿的東西。殷墟甲骨文中的龍字,其形象也是一條蛇,但頭很大,嘴張開。出土的殷商時代的一個玉龍,其造型是虎頭而蛇身,頭上則有兩枝鹿角。很顯然,這些都是龍的創造過程的演進遺痕。目前,開放的龍園已經接待了大量的中外遊客,吸引著更多的外地遊客慕名前來看龍、賞龍。在建設文化蘭州的步履中,龍源建設將納入到蘭州旅遊項目中,把這一體現蘭州特色的、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景觀做大做強。
的確,正如許多專家所說,龍源巧用天時、地利,以書法、碑刻及攝影、剪紙等多種藝術手法在大河之畔做足了龍文章,成為與蘭州碑林上下呼應的蘭州文化旅遊景點中的“雙璧”。其實它創出以書法建公園、以書法創作雕塑的世界第一;創出在一個公園裏,彙萃龍字書法、龍字碑刻、龍字植物的全國第一的實踐,為建設好我們的城市,留下了諸多的啟示與思索。
民間藝術
古樸、簡練、單純的民間工藝,承載著西部豐厚久遠的文化積澱,昭示著無數生命的繁衍。
形態各異、鄉土情濃,叉不乏現代意味的民間工藝,其原初大約都是基於民間圖騰崇拜和喜慶裝飾功能而誕生和發展的。隨著社會文明的變遷和嬗替,抽象、誇張、凸顯西部藝術家想象力的鄉土藝術,正在超越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界限,以傳統的古樸遺風和今日城市的文明新風,觀照著西部人精彩的生命圖景和他們的精神境界……
刻葫蘆創造的輝煌
李文齋首創刻葫蘆
刻葫蘆,是蘭州久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甘肅特種工藝中的一枝奇葩,又稱雕葫蘆。它是在蘭州特產的小如雞蛋、大似人拳、皮質細膩、色澤黃白、外形橢圓的葫蘆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鳥魚蟲之類,刻意摹神的工藝品。從晚清至今,百年中流傳民間,其工藝精湛,刻意創新,精心微雕,頗受中外遊客歡迎。
蘭州刻葫蘆始見於清末民初。李文齋是蘭州刻葫蘆的創始人。
它一般由藝人采用特地選育的小葫蘆品種。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質地堅硬,表麵光滑,色呈土黃,形似雞蛋,故稱雞蛋葫蘆,一般以圓形的居多,橢圓形的較少。蘭州葫蘆以青白石鄉白道溝徐家坪生產的葫蘆最為有名。藝人們利用葫蘆的特點,使用特製的小刀或鋼針,精雕細刻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麵,並配以詩文書法,再塗以鬆墨而成。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鬱的民族地方特色,是古今饋贈、收藏之佳品,深受國內外鑒賞收藏者所喜愛。刻葫蘆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藝人的選料、設計和雕刻技藝。最早的刻葫蘆,隻是在葫蘆上刻一些花草鳥獸、名勝古跡、人物臉譜等,在街頭巷尾出售,供兒童玩賞。到民國初年,有人別出心裁,在雞蛋葫蘆上刻以刀馬人物與風景名勝,漸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後來,在張廣建督甘時期(1914—1921),由李文齋創造性的勞動,使刻葫蘆從市井躍入上層社會,成為官僚士紳互相饋贈的藝術珍品。
李文齋是清光緒秀才。他性格孤傲,不事權貴,家境非常貧寒,為了糊口,隻能以刻葫蘆為生。因他擅長書畫,詩文俱佳,發揮自己的優勢——書畫詩文之長,變成“絕技”,將“王羲之愛鵝”、“竹林七賢”、“十八羅漢”、“桃花源記”、“淵明賞菊”、“蘭亭集序”、“赤壁賦”等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作為刻葫蘆的題材,在形似的基礎上側重神似,大大提升了刻葫蘆的文化藝術品位。從而使得刻葫蘆名揚天下,登上了工藝品的大雅之堂。1938年,李文齋因不肯以刻葫蘆奉權貴,得罪了當時的公安局長沈覲康,被無辜關進監獄,死於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