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封疆大吏與前朝王妃的“碧血碑”(3)(1 / 3)

“千龍字碑廊”彙集我國從古至今1470個書法“龍”字,形成一座長110米的龍書大觀,堪稱全國之最。其以龍為立意,借龍為契機,在如龍的母親河邊做足了“龍”文章。蘭州龍源彙聚了全國最多的龍文章、龍詩詞、龍繪畫、龍書法,龍雕刻等等,不一而足。形成了在整個龍源“處處有龍,景景現龍”的獨特景觀。它以龍為主題,融和中華民族古今龍文化之大成。龍神為一身,融曆史、哲學、美學、文學於一體,借以表現豐富的龍文化內涵。2005年開工的三期工程將使龍源的麵積擴大至百畝。即龍源將向東西兩側延伸,東延至白馬浪,西延至六號園,使麵積擴大為百畝規模。初步計劃在白馬浪建造大型龍馬和白龜,體現河圖洛書的傳說故事。建伏羲廣場,塑伏羲和女媧雕像,利用白馬浪對麵的公路牆做成甘肅最具特色的伏羲園。在六號園建一座大型的九龍壁或直徑9.9米的九龍球。

遠眺龍源,隻見其背靠巍巍的白塔山,麵臨波濤滾滾的黃河,依山傍水,主題雕塑“龍源”巍巍屹立於諸多景區建築群之中,氣勢宏偉,宛如巨龍昂首,吞吐風雲,吸引著人們情不自禁地走向前去。

走進龍源,一股氣息撲麵而來,讓人在喧囂城市裏的浮躁心情頓時寧靜下來。極目四望,一座座造型獨特、形態各異的浮雕驀然躍入眼簾。首先迎麵立一巨石,薑黃色石底上麵鍥刻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教授94歲時專門所書“龍源”二字。其頂端雕著一龍頭,昂首向天,似要破石而出,又像即將橫空騰飛,大有“石破天驚”之勢。轉至背麵,鍥刻著一篇紅色書法《龍源創建記》。由龍源建設組委會撰於2004年年底的文字,詳細地介紹了“龍”之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以及“龍源”在創建過程中表現出的精神意義。它不僅帶領人們進入眼前的“龍源”,更能讓人們步人心靈深處的龍文化家園。

以書法建公園的王國文

這裏我們要說說建造龍源的核心人物王國文先生。他1938年生於福建惠安,1965年8月畢業於北京大學,長期工作在陝甘一些貧困地區,曆任縣、地委書記等職務,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蘭州龍文化研究院、龍源書法院院長、陝西太白書畫院副院長。長期以來王國文在從政之餘,傾心於書法研究,注重理論,勇於創新,著有《我的書法觀》一文,作品以獨特的風格飲譽書界。

1993年,他的17米書法長卷毛澤東《沁園春·雪》被毛主席紀念堂正式珍藏;1996年12月至2000年分別在中國美術館、廈門、福州、銀川、蘭州舉辦個人書展,全國有60多家報刊宣傳其書法作品和書法成就;一些作品被各地文化館、博物館、名山寺廟、旅遊景區收藏或勒石紀念。1996年甘肅新華分社出版《王國文書法選掛曆》;200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國文龍字書法藝術掛曆》,數萬冊傳播全國各地。

1995年1月21日,王國文先生靈感攢集,乘興潑墨的一瞬間,不經意間將一點墨滴在紙上,後因墨點而書成了一個龍字。後被譽為“驚世之作,傳世之寶”、“華夏神龍”、“千古一龍”的榜書“龍”字(136cm×68cm),極具靈性。自左視之,恍如女媧懷抱嬰兒,其右則如伏羲俯首關注。太初傳說之精神表現無餘。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鍾明善先生在看到王國文的榜書“龍”字後,也欣然命筆題寫了“率真奇崛,翰墨獨運”的評語。

也許就因那個出神入化的“龍”字,這位來自南國的書法家便有了日後與龍難分難解的緣分,便有了以後蔚為大觀的龍源。2000年10月,王國文著手策劃將其榜書龍字做“龍源”雕塑,建造“龍源”公園,此舉立即得到市領導的重視和支持而得以實現,蘭州黃河岸邊一處壯麗的龍文化景觀被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作為旅遊參觀的最佳選擇。2004年中國郵票總公司出版16個龍字書法郵票(版票),出版龍墨神韻《王國文書法郵票集》;王國文從事書法藝術活動,和他從政一樣,不忘百姓,用義賣所得共救助380名失學兒童。

其實,蘭州與龍的確有著久遠的緣分。1947年,在蘭州海石灣曾經發現有“馬門溪龍”的恐龍骨骼化石;在永靖黃河三峽發現巨型恐龍足印化石,被專家認定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恐龍足印。在發現的上百個恐龍足印中竟是由十多隻分屬於3種不同類型的恐龍踩出的,它們是巨型蜥腳類、小型蜥腳類和虛骨龍;在蘭州之南的廣河、和政、東鄉和臨夏部分地區,發現了大量的令世界古動物學界為之震驚的“龍骨”,它們是研究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晚中新世——更新世古氣候、古地理、古生態環境和古動物群演化變遷及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物質證據和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