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兩度為都,文武士子輩出(1)(1 / 3)

魏晉至元時期,由於在民族的大融合、多民族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彙過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滲透;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等因素,蘭州地區出現了一些士人,中原士人也有一些來過蘭州,從而孕育了蘭州地區的士人文化,最終為明清時期形成蘭州地區的士人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國時期的士人活動

三國時,金城郡屬曹魏,蘭州地區既是曹魏與蜀漢戰爭的前沿,又是魏控製和經營河西的基地,也是魏發展經濟、積蓄軍事實力以備將來統一全國的大後方,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軍事鬥爭十分頻繁。在這一背景的直接製約下,蘭州地區本土人士除在武學方麵產生了韓遂、成公英等一些較有影響的人士外,傳統意義上的士人,即儒士基本沒有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士人幾乎全是來金城做官的外地人,如蘇則等。

韓遂,東漢金城世家子弟。東漢中平元年,北地降羌與漢中羌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等反。伯玉劫持邊章、韓遂,使任軍師。

起義軍攻城略地,很快就“擁兵十餘萬眾”。次年,他與邊章以誅宦官為名,率軍萬騎進逼京城,大敗朝廷十餘萬眾的圍攻。

中平三年(186年),韓遂殺了義軍首領北宮伯玉和李文侯,自任首領,並大規模擴大勢力範圍。建安十六年(221年),在潼關為曹操所敗,退回金城,四年後病死西平(今西寧市)。自起兵至建安二十年(215年)病死於西平的31年間,曾馳騁角逐於潼關以西的廣大秦隴地區,三次占據關中三輔,與曹操進行了一係列大規模的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東漢統治集團。

成公英,三國金城人,原為韓遂部下驍勇善戰的將軍,韓遂病死後投奔曹操,授封列侯,實職為軍師。

蘇則,東漢扶風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人,年少時即以學問操守聞名,舉為孝廉。先為曹操軍導,後升任金城太守。蘇則剛到金城時,金城地區“死喪流亡,或竄戎狄,或陷寇亂,戶不滿五百”,滿目荒涼殘破。蘇則采取了一係列有力措施:發揮民族地區優勢,組織生產自救,對時常侵擾金城周邊的戎狄采取招撫政策,親自教民耕種,推廣先進的耕作方式,才使得當年農業即獲大豐收。蘇則的這一係列開發金城地區措施的實行,使金城地區的經濟在戰亂後迅速得以恢複,成了戰亂時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他本人也為金城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士人活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蘭州,已經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渡口與交通城鎮,商隊、使節、僧侶、行旅東來西往,一般都要在蘭州小住進行適當休整後,再渡過黃河西去,這樣一來,蘭州就很自然地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之一。而蘭州人則以博大的胸懷,兼收並蓄各種文化,經過融會、消化、改造,使蘭州逐漸向多元文化的城市發展。在這一時期內,蘭州地區已出現了一些士人,他們的各類活動,特別是文化活動是有一定成就的,對蘭州地區曆史文化的孕育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西晉統一全國後,文化中心又北移至黃河流域,給關隴士人文化帶來了新的機遇。但西晉王朝的統一隻維持了短短的20年,便發生了長達300年之久的動亂。北方“胡”族先後進入中原,紛紛建立政權,黃河流域又一次淪為戰場。蘭州在這一時期一直處於“胡”族政權的統治之下。隨著大量胡人的入主,“胡”文化與關隴“漢”文化在蘭州地區發生長時間交彙和衝突,最終走向融合。從而使蘭州地區文化更趨多元化,且稍有發展。士人構成趨於複雜,有由士大夫發展為割據政權的國王者,有割據政權的文臣武將,也有一代高僧。特別是西秦建都苑川(今蘭州市榆中縣苑川河流域)後,在今蘭州地區集中了大量士人,前後活動達半個世紀,雖然為時不是太長,但對蘭州曆史文化的發展和士人文化的孕育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這一時期,在蘭州地區活動的本土和外來士人,以及蘭州本土士人在其他地方的活動中,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人士,如西秦四王、麴允、郭衝、宗欽、釋寶誌、趙柔、王傑等。

西秦四王是指西秦建國後的四個帝王,即乞伏國仁、乞伏乾歸、乞伏熾盤、乞伏慕末。

乞伏國仁(?—388年),東晉隴西鮮卑人。為西秦國創建者。

乞伏國仁的先祖從漠北徙居隴西,統領了四個鮮卑族部落,成為一個部落聯盟,號曰乞伏可汗。後又翻越牽屯山(今寧夏固原縣西)來到苑川(今榆中縣東北)和勇士川(今榆中縣東北)一帶放牧。停留了半個世紀。當時的苑川“為龍馬之沃土”(《水經·河水注》),水草豐美,很適宜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乞伏鮮卑就長期在這裏定居下來。

氐族前秦主苻堅在位時,乞伏鮮卑酋長、國仁父乞伏司繁被命為鎮西將軍,鎮勇士川(今蘭州市榆中縣苑川河流域)。司繁死後,國仁代鎮。淝水之戰,苻堅敗亡,國仁招集諸部,眾至十餘萬,成為當時西北的一支勁旅。385年,國仁自稱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自立為王,年號建義,史稱西秦。朝中設置百官,並設立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川、甘鬆、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築勇士城為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