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八麵來風 孕育士人文化(5)(1 / 3)

隋唐時期,蘭州成為絲綢之路重鎮之一後,中西文化的交流更趨頻繁,加之西方各國使節往來不斷在蘭州停留,對蘭州地區佛教和佛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佛教影響進一步擴大和加深。

唐初玄奘西行取經,往返都經過蘭州。玄奘(600—664年),今河南偃師縣人,俗姓陳,名褘,法號玄奘,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被稱為唐僧。

玄奘西行過隴山後,沿渭河西行,經渭源,過狄道,越沃幹嶺,沿阿幹河穀到達蘭州。由蘭州城北金城關對麵的白馬浪一帶渡過黃河,向西沿莊浪河穀西去。至今蘭州還留有白馬浪的傳說,蘭州市根據這一傳說,在白馬浪黃河南岸塑了唐僧西天取經的雕塑。

這一時期,蘭州城區出現了大量佛寺,最著名的有三大寺院,即莊嚴寺、嘉福寺(亦名木塔寺)、普照寺(又名大佛寺)。從現有史料看,這些寺院建築都是僧人與士人、宗教文化與士人文化結合的產物。

莊嚴寺原址位於蘭州市張掖路北側今“蘭州晚報社”院內,是舊金城名刹之一,也為蘭州市現存建造年代最早的古建築。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莊嚴寺相傳為薛舉故宅,在城中鼓樓西,唐初建,元至元年間重修,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蘭州都指揮劉瑛再修。”現存大殿三座,1963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莊嚴寺原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有山門、朝房、過殿、大殿、後殿,並建有東、西陪殿、廂房、鍾鼓樓及跨院,構成完整的三進院落及官園等四組建築,為蘭州珍貴的文化遺產。莊嚴寺以“塑絕”、“寫絕”、“畫絕”三絕名動金城。

塑絕指寺內佛教造像。莊嚴寺造像有過殿內的韋陀及布袋和尚,殿兩側天王四大金剛;大雄殿(正殿)內塑的三佛二弟子四菩薩;後殿所塑五佛。據《蘭州市誌·文物誌》記載,大雄殿內的三佛從其手印和持物上看,應為法、報、應三身佛,三佛均前額寬廣,兩頰豐滿,顏麵方圓,雙目微閉,作沉思狀,神態莊嚴。頭盤螺髻,肩寬背挺,結跏跌坐於仰覆蓮束腰佛座上,神采異常。此三佛塑坐於大殿內明、次間金槽內。明間中佛前左、右兩側侍立迦葉、阿難二弟子,其中迦葉身驅前傾,靜中欲動,表情深沉,脈絡曲張,刻劃了迦葉為一苦行僧的表像;阿難則雙手合什,麵容清秀,刻劃了一個少年僧人的典型形象。三佛兩側分立四菩薩,均戴花冠、著披帶、秀發垂肩、胸腹袒露、纓絡纏身、飄帶飛舞、裙折衣縐,形象完美。佛像身後均浮雕背光,紋飾為火焰紋、瑞草紋、幾何紋,每幅背光頂部都塑一金翅鳥,兩側蹲有瑞獸,體現了藏傳密宗的成分。後殿內的五佛,雕塑也非常精美,據清道光三年(1823年)《補修五佛殿記》碑載:“夫後殿塑像,神妙傾覆六州真無匹,蓮衣細疊直超九府少有雙。”關於佛妝,據《補修五佛殿記》碑載,清嘉慶間曾“金妝正殿法身”,這是重修莊嚴寺時對佛像妝金,後代均保持下來。其他各尊造像均繪彩,菩薩肢體塗白色,衣裙則為紅、褐、青、綠等色。眾像高2米至2.5米不等。“塑絕”是莊嚴寺的驕傲。

寫絕,也謂“書絕”。是指懸掛於大雄殿明間簷下“大雄殿”橫匾之後的莊嚴寺額“敕大莊嚴禪院”六個大字。為元代至元年間重修時所書。豎額高約1.5米,寬約1米,四周鑲木雕紋飾額邊,額心鏤刻“敕大莊嚴禪院”六字,豎排兩行,每行三字。豎額字體工整,筆劃厚重,飽滿有力,醒目莊重。額旁有蘭州金翼乾書寫之考證木牌一塊,上書:“考此敕大莊嚴禪院六字為元代李浦光所書,字體遒勁,直逼魯公,邑乘稱其寫絕,洶非虛也。特懸之以供藝術家欣賞雲。”畫絕,是指大雄殿內明間佛像後壁整壁所畫之觀音像。像高約2米,據介紹觀音畫像的一橫幅紙條雲:“觀音形體高妙,有吳道子畫風。”又據《甘肅新通誌稿·金石誌·壁畫》載:“莊嚴寺壁觀音像,在蘭州城內,即俗所稱三絕者也。蓋寺中榜書仿顏魯公筆意者為書絕。佛像莊嚴端好為塑絕。觀音為畫絕,雲壁高丈餘,像作安禪狀,首覆紗殼,如迎風欲舉,洵宋元高手所作。”畫像身材比例適度,體態端莊大方,豐頰寬額,造型特點與殿內塑像一致。頭飾繁華,頭巾下花朵簪釵密而不亂,既著意局部妝飾,也經意整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