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八麵來風 孕育士人文化(5)(3 / 3)

蘭州地區曆史文化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和親與民族間通婚的影響,宗教文化就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隋唐時期,以和親形式帶動起來的宗教交流,在繁榮了蘭州地區絲綢之路運輸的同時,也繁榮了佛教文化。

隋末唐初,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崛起。唐太宗於貞觀十四年(640年)將文成公主嫁給遠在青藏高原的吐蕃首領鬆讚幹布。在文成公主和親70年後,在吐蕃的一再請婚下,唐中宗於景雲元年(710年),又將金城公主嫁給鬆讚幹布的五世孫讚普赤德祖讚。在兩位公主出嫁時,唐王朝不僅賠嫁了許多珍寶器物、錦綺服飾、飲食器皿、佛像佛經等,還帶去了穀物、果品、蔬菜的種子,藥材、蠶種,以及大批的醫藥、種樹、工程技術、天文曆法方麵的書籍。

當時的蘭州已經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前往青藏高原的首選之路。據《新唐書·地理誌》載,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從長安出發,經秦州、河州、鄯州入藩,但據《甘肅公路交通史》等史書記載,文成公主從長安城出發後,沿絲綢之路中線西行,經隴山、成紀、天水、口(今定西)、榆中到蘭州,再從蘭州河口一帶過黃河到青海。金城公主聯姻吐蕃也是走的這條路。吐蕃為了迎接大唐公主,在其境內沿線建造了很多寺廟、驛館,而唐朝為了給前來迎接大唐公主的吐蕃使者提供方便,也在唐境內沿線建造了很多寺廟,以供使者居住和公主休息。據說榆中來紫堡、金崖一帶古寺廟如黃家莊的彌勒院、寺背後的妙樂院,李家莊的長壽寺等,都是為文成公主嫁往西藏臨時修建的禪院,供公主路過和吐蕃迎親者住宿。當時在榆中修建寺廟的本意雖不是為了宏揚佛教,但它卻在客觀上促進了蘭州和吐蕃的佛學交流,推動了蘭州佛教的發展。榆中縣清水驛還流傳著一個民間傳說,當年文成公主入藏的時候,曾經在這個地方住宿過一夜。由於遠離親人,公主悶悶不樂,茶飯不思,侍女端來飯菜和水後,公主隻將水留下。

公主看到水後,覺得這水非常清澈,於是端起來喝了一口,覺得這水甜美異常,便將一碗水全部喝了,不由說道:“隻有此地清水甜美”,從此以後,這裏就被人們稱之為清水驛。

公元9世紀初吐蕃王朝瓦解後,佛教再次弘傳於青藏高原,形成帶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元世祖忽必烈還尊藏族佛教薩迦派八思巴為帝師,統天下釋教。而遷入蘭州地區的蒙古部落也逐漸信仰藏傳佛教。因此,在蘭州地區,經與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漢文化、中國國教道教相互碰撞、融合、改造後形成的具有漢文化色彩的佛教,與藏族、蒙古族等原有的文化再次融合後,逐漸形成為有藏傳佛教特色的多元化佛教文化。如現在的永登魯土司衙門的土司家祠妙因寺、蘭州五泉山的嘛呢寺、白塔山的白塔、白衣寺的白衣寺塔等,或是純粹的藏傳佛教建築,或為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相結合的佛教建築。

除佛教外,祆教、伊斯蘭教等也是經絲綢之路傳入蘭州地區的。

祆教,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前1世紀沿絲綢之路向東方傳入西域。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在南北朝時受到中國北方各國皇帝的支持,唐朝時建有許多祆教祠宇以備“胡商祈福”,地方政權為控製其發展,曾設立薩薄一職,試圖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係中。但該教於宋代以後就基本在中原地區消失了。

回族人信仰的伊斯蘭教是元代傳入蘭州地區的。隨著回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伊斯蘭教的影響也逐步擴大,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明清時期,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伊斯蘭民族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