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繪衣飾用色淡雅,並以工整的線條刻畫衣帶飄逸,靜中有動。絕無多餘之線條,極具工筆之風,故被世人稱為畫絕。
普照寺又名大佛寺,故址在今蘭園(少年宮),據史書記載,為唐初敕建,曆經宋、元、明、清數代重修、擴建,其規模已是蘭州佛寺之首。又據《蘭州市誌·文物誌》記載,普照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法輪殿、藏經樓、觀音堂、灶君殿、鍾鼓樓等。各殿均有塑像,其中大雄殿三尊佛像,塑工極佳。明間後壁所繪大悲觀音佛像,計有十一個頭,四十二隻手臂,每隻手各持法器一件,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大雄殿後為法輪殿,是一座具喇嘛教特征的佛殿。該殿建於元代。“喇嘛”為藏語語音,譯意為“上師”。普照寺法輪殿內有一嘛呢法輪,木製,高約10米,八麵六層,每麵每層各塑佛像一尊,計四十八尊法像,巨大法輪固定於大梁與地麵間,即推即轉,輪上寫“法輪恒轉”、“雨花金界”八字輪額。輪旁有柱,柱上攀龍四條。法輪殿後為七楹藏經閣,閣內正中供奉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塑像,兩側分立藥師、釋迦、彌陀、韋馱等木雕佛像及銅接引佛,後壁繪千佛。閣內東、西壁各鑲木櫥四個,櫥內存放明萬曆太後所賜《大藏經》640部,計6346卷。木櫥外繪菩薩立像八尊,高約丈餘。藏經閣內塑、雕、繪均極工致,深為瞻仰者讚賞。普照寺鍾樓內懸鐵鍾一座,鍾高3米,口徑2米,重達萬斤,為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侍鑒郭鎬監造。鐵鍾鑄造精良,聲音宏遠,並鑄銘:“仙聞生喜,鬼聞停凶,擊破地獄,救苦無窮”十六字,昔日“金城八景”之一“古刹晨鍾”即指普照寺內悠遠的鍾聲。
民國十七年(1928年)普照寺內部分殿堂被國民軍辟為“中山市場”。1939年2月23日,日本飛機空襲蘭州,普照寺被夷為平地,隻有“泰和鐵鍾”幸存於殘垣瓦礫之中。
嘉福寺舊名寶塔寺,俗名木塔寺,在城內西北隅,即今“木塔巷”北端。為唐貞觀四年(630年)冬,高昌國王麴文泰長安朝拜太宗李世民,在返回途中路過金城時捐資修建。嘉福寺木塔是蘭州建造最早、最有名望的佛塔。據《重修皋蘭縣誌》載:“嘉福寺,舊名寶塔寺,俗名木塔寺,在城內西北隅,唐貞觀九年(635年)高昌王建,元至元年間重修,賜名嘉福,明永樂中重建,宣德六年,成化三年,嘉靖三十五年肅藩屢修”。“國朝(清)康熙二十五年巡撫葉穆濟、道光十三年總督楊遇春再修”。“寺有木塔,十三層,高入雲霄,康熙初毀於火,重建之後較舊製卑小矣,同治十三年複毀於火”。
麴文泰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唐貞觀年間,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經途經高昌國,麴文泰將玄奘奉為上賓,拜為國師,結為兄弟,並經常帶著嬪妃、大臣一起聽玄奘講經說法,麴文泰欲留玄奘輔佐國事,但玄奘堅辭西行,並以絕食明誌,無奈,麴文泰敬贈玄奘大筆盤纏,送行百裏,於交河(今新疆吐魯番西側)揮淚相別。唐貞觀四年(630年),麴文泰到唐都長安晉見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認麴文泰之妻為宗親“詔賜李氏、封常樂公主”。回國途中,麴文泰慷慨解囊,在故鄉金城造佛塔一座,此塔即為嘉福寺木塔。木塔建築製式為十三層樓閣式,高50餘米,塔身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層縮小,該塔每層每麵均雕佛像及以民間傳說為內容的圖畫,塔刹為寶珠形,生鐵鑄成,直徑約1.7米,上鑄“寶塔建於唐貞觀九年(635年)”9個字。
塔內各層均設樓梯,登塔者可螺旋登至頂層塔室,塔室直徑約3米,周圍設平座欄杆,登臨者可憑欄遠眺。木塔規模可與我國現存最高木塔——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媲美。清康熙年間,嘉福寺木塔毀於火災,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原址上重新建了一座木塔,但規模較小,這座木塔又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焚為灰燼,木塔自此名存實亡,塔下九楹殿宇也易為民居。但《蘭州市誌·文物誌》載:“據學者王素考證:嘉福寺木塔是貞觀八年(634年)高昌國所遣使者,於貞觀九年(635年)返國時,以麴文泰名義建造的。木塔為十三層樓閣式,高50餘米,塔身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每麵均雕佛像,塔刹為寶珠形,生鐵鑄成,直徑約1.7米,上鑄‘寶塔建於唐貞觀九年’9個字。塔內各層均設樓梯。登塔者可螺旋登至頂層塔室,塔室直徑約3米,周圍設平座欄杆,登臨者可憑欄遠眺。”除西方佛教沿絲綢之路經蘭州東傳和中國僧人經蘭州西去求經,有效地推進了蘭州地區佛教文化的發展外,唐蕃聯姻也是促進蘭州佛教文化發展的一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