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文物珍寶(1)(3 / 3)

剛發現時,人們看到它們大小不一,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會不會類似於編鍾,按照某種規律排列。但經過研究後,基本否定了這種觀點。首先,這四個銅鈴之間沒有一定的規律性,與編鍾等樂器完全不一樣;其次,也沒有發現在音律和節奏方麵有與眾不同的地方。

因而最終否定了曾經產生的設想,確定這些銅鈴僅僅是生產用具。

這些出土文物屬沙井文化類型。沙井文化距今3000年到2500年左右,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武威地區民勤縣沙井村,主要分布於甘肅的永登、古浪、武威、張掖一帶。這個文化類型中出土的青銅器比較多,大部分帶有北方草原氣息,類型主要有刀、簇、鈴、環形匕首、獸首短劍等銅飾件和生產用品。

杖首可能是月氏或匈奴人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所有。因此人們推斷在2500年前,永登縣樹屏鄉榆樹溝一帶,有一支人口眾多的少數民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

漢木雕馬的代表

一匹白色的駿馬,孤獨地站在草原上。隻見它脖子向後仰,頭向下壓,大張著嘴,眼睛突出,兩耳豎起,尾巴高翹,四隻蹄子用力蹬地,形將飛奔。

因為水草豐美,這匹馬膘肥體壯,神形俊秀,每一位看到它的人都讚歎不已。它就是蘭州市博物館保存的漢代木馬。這是一件典型的漢代木雕,代表了漢代木雕的藝術水準。

漢代木雕在我國古代雕刻藝術史上獨樹一幟。由於西北地區氣候幹燥,因而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從出土的木雕內容來看,有反映家畜家禽的木牛、木狗、木雞等題材,也有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木人俑、木車馬、木家具等,還有反映當時葬俗的鎮墓獸等。

這些木雕作品,不僅記錄了那個時候的生活習俗,而且也反映出了當時高超的藝術水準。從製作工藝來看,這些木雕製作手法簡潔,雕刻細膩傳神,顯示了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現存於蘭州市博物館內的漢代木馬,就是用非常簡潔的筆法雕刻出馬的造型。它神形兼備,體格魁梧,造型生動,氣勢古拙,富於想象,形似漢代人們所說的天馬。

天馬是漢朝政府對西域良馬的稱呼。漢武帝登基後,為對付匈奴,在軍事政治等多方麵作了準備,張騫出使西域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張騫到西域以後,同烏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烏孫國王用1000匹良馬做聘禮娶了漢朝公主。漢武帝得到烏孫馬以後,將其命名為天馬,以顯示其神駿和珍貴。後來,得到了更好的大宛汗血馬後,將烏孫馬命名為西極馬,天馬一詞又用來稱呼大宛汗血馬。

由於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崇拜良馬的風氣,馬也就成為人們所塑造歌頌的對象。漢代工匠們簡單雕刻出馬的大體造型後,往往要用紅、黃、綠、黑、白等顏色上色。豐富的生活實踐,使得許多工匠有了非常敏銳的色彩意識。那種賞心悅目的色彩搭配,給人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

盡管這匹木馬有近2000年的曆史了,但是能讓我們感覺到大漢王朝的氣息。在大漢王朝不斷進取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整個民族呈現著勃勃生機,給人一種自強不息的感覺。從蘭州市博物館珍藏的這匹木馬的造型來看,就充分地表現出當時人們的這種自信進取的心態。

中國文字最多墨跡紙

1987年10月,人們在城關區伏龍坪北緣的山嘴上發現了一座東漢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座普通的墓地中,人們意外發現了幾塊用來墊銅鏡的紙張,這就是伏龍坪東漢殘紙。殘紙共有三張,都在一個銅鏡中,呈圓形,直徑大約17厘米,柔韌性較好。紙上有“婦悉履……奈何當奈何……”等文字。這是繼甘肅敦煌、居延、武威旱灘坡之後,中國古紙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這是中國現有發現文字最多的墨書古紙。紙是中國人發明的。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紙張記錄了大量的曆史信息,傳播普及了文化知識。人們一般認為紙張起源於東漢,是蔡倫發明的。許多人還把紙稱之為“蔡侯紙”,以紀念蔡倫造紙的功績。

然而,大量的考古發現,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紙已經出現了。自上個世紀初開始,不少古遺址中都出土了漢紙,其生產年代遠遠早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年代。盡管有些是紙張的雛形,但這足以證明紙張起源早於蔡倫時期。因此人們又認為,東漢蔡倫改進了紙的製作工藝,使之能夠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推廣使用。

甘肅省是發現紙張最多的地區之一。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北地區古遺址中保存的紙張就逐漸地被人們發現。這得益於西北的氣候條件,幹燥的氣候給紙張提供了良好的保存環境。在居延肩水金關漢代屯戍遺址、天水放馬灘、懸泉漢代郵驛遺址、敦煌馬圈灣遺址、武威旱灘坡、蘭州伏龍坪等地都發現了古代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