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文物珍寶(2)(1 / 3)

在這些眾多的遺址中,年代最早的是1986年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這裏出土了紙質地圖,年代約屬西漢文景年間,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紙地圖。甘肅天水放馬灘處出土的殘紙長5.6厘米,寬2.6厘米,紙麵平整光滑,因墓內有積水,紙已殘破;這張紙是用來繪製地圖的,自然也可以用來寫字。這說明,在西漢初年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而這一發現把中國造紙的曆史提前至公元前一二百年。

盡管紙張已經出現了,但是受原材料的限製,不能大規模使用。

最初的紙張是用絲帛經過浸泡後製成的,不僅原材料來之不易,而且生產過程也比較複雜,不適合大批量生產。因此簡牘仍是當時最主要的書寫工具。

蔡倫後來改進了造紙術,采用了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原材料,可以比較方便地生產紙張。105年,蔡倫將這一成果上奏皇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這就是說,蔡倫又一次發現了造紙的新材料,發明了造紙的新技術。

現在被蘭州市博物館所收藏的伏龍坪東漢殘紙,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方麵的信息。從造紙技術來看,在東漢時,我國的造紙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書法藝術來看,東漢殘紙上的字介於隸楷之間,為研究中國書法演變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材料。

可以這樣認為,那時人們書風開始脫去隸意,並出現了點、折、鉤等多種筆法,它們明顯受草書筆法影響。為研究中國書法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也證明在漢魏之際出現鍾繇、胡昭等書法家也是一種必然。

再現漢代生活的陶樓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蘭州及其周邊地區先後有一大批漢墓被發掘。這些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漢代文物,給我們展現了漢代人生活的側麵。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有漢代木雕、陶器、銅器等。

陶瓷是我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是陶器的升華,是陶器的延續和發展,但是兩者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瓷器要經過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煉,而陶器的溫度則在1000度以下。

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發明了製硬陶的技術。隨著我國陶瓷業的發展,到西漢時陶瓷藝術已經成熟。不僅在光彩和造型上有了突破,而且出現了與浮雕技法相結合的圖像造型,其藝術性、實用性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蘭州市博物館保存的漢代文物中有一件陶樓,是漢代宮室的陶製樓閣模型。這個漢代四層陶樓,樓底有護欄,然後每層出簷、帶有回廊,每一層都塑有抱手人像,似乎是在觀看節目或者演出。整個陶樓看似更像今天的寶塔。事實上,漢代人製作陶樓的目的不是為了表現當時的演出,他們可能是把陶樓當做死後升天的信道,或者是作為人們死後能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的寄托。不論怎樣,通過這個陶樓,使我們看到了漢代樓房的建築形式,成為人們研究漢代房屋建築的“模型”。

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文物

許多到甘肅來的遊客往往把參觀甘肅省博物館作為甘肅之行的開始。因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著大量珍貴文物,人們參觀以後就可以提綱挈領地掌握整個甘肅的曆史。

甘肅省博物館是西北地區曆史最為悠久、最為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其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甘肅省科學教育館籌建於1936年春天,當時西北教育考察團對甘肅進行考察後認為,西北地區教育落後,有必要成立博物館,向人們宣傳抗戰,普及科學知識。於是,經陶孟和、顧頡剛等人的籌劃,甘肅科學教育館完成了起初的籌建,並聘請燕京大學文學院院長梅貽寶擔任甘肅省科學教育館首任館長。1943年甘肅省科學教育館改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館址也遷往今天的通渭路。1950年改稱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年改為甘肅省博物館。1958年新館建成開放,建築麵積1.8萬多平方米。

甘肅省博物館以收藏豐富、特色鮮明而聞名,其中原始彩陶、漢代木雕、佛教造像、文字簡牘、敦煌寫經等都在國內外有著很大的影響。

近些年,國家又投入巨資對甘肅省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使它更好地為遊客服務。甘肅省博物館內藏有自然標本、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等文物七萬多件,其中一級藏品110多件,如:甘肅彩陶、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世界聞名的銅奔馬和成組車馬俑、漢代醫方簡、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報父母恩重經變畫》等。

由於甘肅省博物館內文物眾多,難以一一介紹,在此我們選擇介紹一些能代表甘肅地理曆史文化內涵的文物。

在甘肅省博物館有一件來自甘肅天水秦安大地灣的珍寶——人頭形彩陶瓶。大地灣遺址是新石器遺址,1958年發現,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秦安縣城45公裏,距離天水市102公裏,在發掘中就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地灣文化大致可分為5期: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曆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人頭形彩陶瓶是大地灣出土的廟底溝類型文物,距今約5500年,高31.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6.8厘米。被許多人稱之為半神半人彩陶瓶,此瓶為細泥紅陶質地,腹部以上施陶衣,器形為兩頭尖的圓柱體,下腹內收。陶瓶微鼓的腹部用黑色線條繪三排大致相同的弧線三角形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在弧線構成的杏圓形框內,繪有幾何圖案。瓶器口為圓雕人頭像,披發,前額是整齊的劉海,頭的左右、後麵垂有堆凸的短發,眼、嘴和鼻孔鏤空,雙耳有一小孔,麵部五官位置恰當,並大致表現出頭像體麵的轉折關係,堪稱遠古時期的雕塑傑作。它或許是某位部落酋長的女兒,或許是部落中的巫師,總之不是一般的人物。大地灣一期文化還出土了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批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雖還不太完整,卻將中國彩陶製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年,並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西北地區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