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古代建築(2)(3 / 3)

魯土司衙門一進數院,共有建築226間。同絕大部分傳統建築一樣,魯土司衙門也采用了中軸對稱的格局,嚴格按照工部營造法式建造,由衙門、家廟、內室、花園、墓園構成了一組完整的建築群。

沿著中軸線往裏麵走,依次能看見大照壁、六扇門、大堂、燕喜堂、祖先堂等建築。大照壁,長20米,高6.8米,用磚製成,聳立大門前,異常雄偉。在照壁後麵就是牌坊,牌坊上麵懸掛著一個匾,上寫“世篤忠誠”,最早這個匾是明政府所賜,寫的是“世篤忠貞”,牌坊寬14.5米,三檻四柱,每楹有廡殿頂,彩繪鬥拱,左右配以小牌坊,甚為精巧,牌坊內原有鍾鼓,後被拆毀。走過牌坊之後是大門,這個大門寬12.3米,三楹,門六扇,每扇門上繪早期的門神的神荼和鬱壘,中掛縱匾藍底金字“世襲指揮使府”,門前有石獅一對,已損壞。進入提督軍門後,就是大堂,麵積356平方米,懸山頂,有紅底金字“報國家聲”匾額,大梁上書“大清嘉慶二十三年歲次戊寅巳未用辛卯日乙未時重建”字樣。麵寬三間,進深四間。大堂內原有木製台墀,上擺案桌、刑簽等物,為魯土司迎詔接旨,舉行重大的慶典活動和開堂問案的地方。大堂院東西各有五間廂房,進深三間。東麵進入住宅區,西門可以進入中軍院。經大堂,進如意門,即為燕喜堂,是魯土司接待客人的地方,西房為議事廳,東房為中軍。燕喜堂後是祖先堂,堂內供奉曆代土司畫像。

從總體上來看,魯土司衙門的所有建築大體分為五個四合院,為防火災,各院之間並不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裏高外低,不僅利於排水,而且還能讓人感覺出等級的森嚴。如今作為一個曆史見證,魯土司衙門已經成為人們參觀遊覽的好去處。

全國獨有的西遊記連環畫雕塑

紅城大佛寺是隱藏在蘭州市永登縣鄉間的一個瑰寶。這座建於明代的藏傳佛教寺院,以其獨特的雕塑而讓來訪者讚歎不已。紅城大佛寺位於紅城鎮西南,東西寬20米,南北長133米,占地麵積約4.5畝,建築麵積約400平方米,原名為感恩寺,創建於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於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這座寺院是明朝皇帝批準修建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敕建”。

如果人們僅僅從紅城大佛寺的山門來判斷裏麵的內容,那肯定會發生偏差。因為大門比較簡陋,走進裏麵也感覺到很普通。可是人們隻要看了大佛殿內的塑像,就再也不敢小看這座寺院了。

全國獨一無二的《西遊記》連環畫雕塑,是紅城大佛寺最有價值的文物,比吳承恩《西遊記》誕生早80餘年。這些雕塑有水簾洞、花果山、大鬧天宮、蟠桃會、西天取經、流沙河、通天河等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內容,一組組塑像排列有序,栩栩如生。

這些雕塑人物高度10厘米~15厘米之間,每一麵牆上的雕塑群長7米,總共27米,雕有1800多個製作精細活靈活現的故事人物,據說,這些雕塑是用紅土、糯米水、紙筋、棉花混合碾碎後雕塑而成,這種獨特的製作工藝國內罕見,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國寶”。

紅城大佛寺內的塑像不僅有如《西遊記》這樣漢傳佛教的作品,更多的是雕塑體現了藏傳佛教的特點。在天王殿內有一件人們沒有想到的雕塑。這是一尊天王的塑像,隻見他麵目猙獰,全身的肌肉突起,仿佛在做一件大事,一些粗心的遊客根本無法知道這個天王在幹什麼,但如果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天王的腳下踩著一個小鬼。原來天王渾身使勁是為了踩住小鬼,而天王、力士都是麵目猙獰肌肉發達,不同於漢傳佛教的比較和善的麵孔。全寺共有塑像128尊,其中大佛殿就有塑像99尊。大殿中央有大佛像3尊,兩側立有侍佛弟子2尊,東西兩邊各塑11尊像,觀音菩薩8尊、護法2尊,東、西、北三壁塑18羅漢及金剛共80尊,菩薩殿內有菩薩9尊,護法殿內塑惡像護法8尊。

除了雕塑以外,紅城大佛寺最出名的就是一通漢藏合璧的石碑,它的正麵是漢文,背麵是藏文。立碑的時間是“大明嘉靖四年”。這給人們提供了研究明代漢藏之間相互交流的實物依據,如今成了寺院的鎮寺之寶。這通叫《感恩寺碑記》的石碑,記述了紅城大佛寺的修建過程,可以說是和寺院一同長大的一塊石碑。為了保護這個石碑,人們專門修築了碑亭。這塊漢藏合璧的石碑,高2.85米,寬0.89米,厚0.22米,碑的最上麵刻著“敕賜”篆書。而碑文則詳細地記述了大佛寺的修建過程,同時也記錄了寺院的其他建築名稱形製。

早在196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就把紅城大佛寺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部分雕塑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毀壞。

金天觀:隴上最大的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