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古代建築(3)(1 / 2)

金天觀是一個曆史久遠的建築群,位於蘭州市七裏河西津東路。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名叫孫碧雲的武當道士,道行深厚,由肅莊王請來主持道觀,並時常問道。金天觀就是在這位高人的手上才異軍突起,聲名遠播。對於金天觀,蘭州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傳說,其中就有孫碧雲來蘭州的故事: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神秘失蹤。傳說建文帝逃到蘭州,當時肅王正在修建金天觀,他便讓建文帝躲藏在觀內。有人從“金天”二字中獲得線索認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觀暗藏天子西去之意。於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年(1412年)下詔,讓武當山著名道士孫碧雲來蘭州打探消息。當時,為了迎接孫碧雲,肅王還專門修建了一座望仙橋。同時,開始修建雷壇,請孫碧雲主持道場。據說,由於明肅王府和金天觀之間暗通地道,因而建文帝的蹤跡一直沒有暴露。這些僅僅是蘭州民間傳說而已,在曆史上沒有任何記載。

金天觀以唐代槐樹、壁畫、牡丹而聞名。人們形容這裏宮殿高大巍峨,回廊連貫,漢柏唐槐,古木參天。金天觀裏原有36株唐槐,稱為“三十六部雷將”。現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唐槐達20餘米,胸徑近3米。樹齡120年以上的明清柏3株。金天觀回廊中人們繪有《金闕玄元太上老君應化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老子八十一化圖》,據考證,這些壁畫是建文帝時候畫的。也有人說畫於1406年,但缺乏更多的依據。這是一個道教聖跡圖,可以和孔子聖跡圖、佛教的佛陀故事相比。金天觀山字園內廣植牡丹等花卉,1956年建文化宮時改為牡丹池。

1956年,金天觀改為蘭州工人文化宮,並將市委院內原肅王府花園中的明肅王妃“碧血碑”,立於原二清殿西廊。80年代,將散落在觀中的石碑樹立在南院。碧血碑記載了一段傳奇。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大順軍賀錦攻占蘭州,肅王妃顏氏、趙氏、顧氏、嬪田氏、楊氏率宮人200餘人從凝熙園奔上北城牆上的拂雲樓,準備從北城牆上投黃河自盡。當時追兵迫近,顏氏撲向立於拂雲樓上的肅王詩碑,觸碑而亡。其餘妃嬪跳牆、自刎、上吊,全部殉難。

後來拂雲樓上的肅王詩碑上顏妃灑血的地方,留下了一塊碗大的血痕,每逢陰雨或天氣變化,痕跡就非常明顯。清末擔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聽說這件事情後,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將碑移至墓旁,取《莊子·外物》中“萇弘化碧”之意,稱“碧血碑”,並題寫對聯“一杯荒土蒼梧淚,百尺高樓碧血碑”。

盡管金天觀是隴上最大的道觀,但是它的曆史並不長。從目前史書記載的情況來看,蘭州市內比較早的道觀是玄妙觀。玄妙觀又名東華觀,在蘭州西城東大街,這是一處宋代所建的道觀,雖在明清時也曾重修過,但始終沒有形成較大的規模,在民國年間東華觀曾被改為醫院,後來又被警察局所占據。據說重修後的玄妙觀匾額乃是肅王所寫,給人們留下影響最深的是玄妙觀的木造嘛呢法輪,這個法輪共有三層,上麵塑有九曜二十八宿,人們一推動法輪,這些星宿就會一一出現,設計非常的巧妙。除了玄妙觀,蘭州的白雲觀也非常有名,現在的白雲觀位於濱河中路南側,麵對蘭州著名的風景名勝——白馬浪,這裏據說是呂洞賓渡黃河的地方。因為蘭州沒有供奉呂洞賓的道場,所以才在陝甘總督瑚鬆額的支持下修建,專門供奉呂洞賓,因而也被人們稱之為呂祖廟。白雲觀如今剩下了大殿、鍾亭、戲樓。依然靜靜地俯視著黃河的潮起潮落。

青城:一座明清古鎮的滄桑

2003年,省文化廳等部門聯合將榆中青城鎮,定為甘肅省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十大試點項目之一,青城又一次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熱點。隨後很多人先後探訪青城,試圖揭開這個明清古鎮的如煙往事和厚重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