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古代建築(2)(2 / 3)

走近魯土司衙門,人們就會發現,雖然它已經被民居所包圍,但站在照壁前麵,仍能感覺出一股氣勢逼人而來。明清之時,做為管理甘青交界處連城地區的最高首府,魯土司衙門在許多人眼中自然有著自己的威嚴。

“土司”是南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在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一種管理體製,其核心是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官職並世襲管理。

這是幾代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政府采取的以“土官治土民”的製度,也就是將一些官爵分贈給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首領,讓他們統治當地的少數民族。土司按等級分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武職,同時還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這些都是世襲官職。曆代中央政府都製定了立土司的承襲、等級、考核、貢賦、征發製度。國民黨時期,部分地區的土司製度依然存在。到了解放後,土司製度才被徹底廢除。

甘肅的土司主要是在明朝初年設立的。洪武初徐達、李文忠、鄧愈等在征討河州、洮州、岷州的番族土官時,大批元朝官員歸降,明朝按照元朝的設置,繼續實行土司製度,有指揮同知、宣慰司、土千戶、土百戶稱呼,都是世襲。如狄道州的脫鐵木兒,蒙古人。明初,授陝西平章宣慰使司都元帥,隨大將軍徐達招撫十八族於鐵城、岷山等處,賜姓趙,更名安,授臨洮衛土官指揮同知。這就是人們說的趙土司。河州的何貞南,元授陝西平章宣慰使司都元帥,明初投誠,賜姓何,授河州衛土官指揮。其中最為有勢力的是卓尼的楊土司,他在明初率疊番、達拉等族投誠,後來授土官指揮僉事。正德間,進京覲見,賜姓名楊洪。清改甘肅為省,各土司仍依其舊,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土司有捍衛之勞,無悖叛之事。

魯土司其祖先原名鞏卜失傑,是蒙古族,始祖本名脫歡,曾被封為武定王,兼平章政事。後來在元朝末年的大動亂中,流落到河西一帶。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諸子部落投誠,明太祖授鞏卜失加為百夫長,被封為甘肅莊浪衛連城土司。統領所屬部眾居莊浪(今永登西),後來以功升百戶。永樂八年(1410年),蒙古騎兵大舉內犯,京師告急,朝廷征調鞏卜世傑等各地部隊增援,結果在哈拉哈發生大戰,鞏卜世傑戰死。明成祖借用周公旦平息變亂而授封魯地的典故,給鞏卜世傑之子失伽賜姓魯氏,署理莊浪衛指揮同知,失伽的兒子魯鑒及其後人魯麟、魯經都是明代的名將。魯土司曾經管理近兩萬五千人,多次追隨政府軍隊到河西走廊等地參加戰鬥。崇禎末,魯經曾孫魯印昌任西寧副總兵。這個時候李自成部將賀錦攻取河西,魯印昌將家中的錢拿出來分給士卒,提兵至西大通,遇賀錦,揮兵奮戰,部卒殆盡,遂歿於陣。順治十六年(1659年),魯印昌子魯宏歸附清政府,襲指揮使。據記載,清朝魯土司們多次為朝廷出力,吳三桂叛亂時,他們捐出軍糧四百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蘇四十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圍攻蘭州,他們率兵三百人赴援省城,結果在亂古堆坪同起義軍發生戰鬥,兵卒全部陣亡,土司魯璠負重傷,裹創力戰,竟突圍歸營。朝廷知道後加一等職銜、花翎。後來魯璠領兵再次防守蘭州城。道光六年(1827年),張格爾犯邊,揚威將軍長齡進討,魯土司們奉命購辦駝隻、運軍糧。鹹豐七年(1857年),省城蘭州修建錢局,捐獻木料萬株等,因有功,加二品頂戴、花翎。

同治初,以功加副將銜。

隨著清政府的衰落,魯土司也逐漸走向衰敗。從外因看,隨著整個封建王朝的沒落,作為封建王朝的地方頭目,自然也難免;從內部原因來看,到了清朝時候,魯土司的後人們逐漸走向了奢華,昔日祖先們的驍勇剽悍的威武之風也逐漸地消失了,著名學者張國常說,魯土司是“豪奢盛極而衰”。

據史料記載,魯土司的管轄範圍為“東至莊浪之野狐嶺為界,路長140裏;南至皋蘭縣張家河灣、河州至思家台、青海至碾伯縣川口,路長150餘裏;西至碾伯縣冰溝坪山為界,路長為30裏;北至平番縣(今永登)黃泥崗喜鵲嶺為界,路長140裏”。這些道路都是從連城算起的。

從明滅元時,脫歡隨順帝北逃未成,遂投降明朝,後封為連城土司算起到1932年結束。魯土司共傳19世,長達558年。

現存的魯土司衙門成為558年間魯土司的興衰敗亡載體。史料記載,魯土司衙門始建於明初洪武十一年(1378年)。現在人們看到的魯土司衙門是1818年由十五世魯土司修建的。民間傳說,該土司衙門修建時參考了北京皇宮的樣式。198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國務院公布魯土司衙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立魯土司衙門文物管理所進行管理。

整個魯土司衙門占地13500平方米,是西北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土司建築。這座衙門,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建築布局嚴謹,宏偉壯觀,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樓台高峻,庭院清幽,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