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古代建築(2)(1 / 3)

肅王墓的墓道口離地麵約10米左右,順斜坡進入地宮有三道大門五個墓室。據《蘭州風物集》介紹,肅王墓內的情況是這樣的:“第一道門是用整塊陝西富平青條石鑿成,每扇門高2.5米,寬2.2米,門軸直徑24厘米,門楣用44厘米×19厘米的整塊石條做成。第一墓室長6米,寬6米,頂高10米,呈拱形。第二道門為木製,高2.5米,寬2米,第二道墓室門完整,墓室長6.3米,寬3.3米,高約10米,此墓室左右各有一配殿,按明製規定,這兒應該是安放妃子的地方。通過寬約1.14米,高約1.9米,深約1.9米的券道,便可進入長6米,寬3米,高6米的配殿。第三道墓室粗大的石門軸被砸斷,門扇傾斜,是安放靈柩的地方。墓室寬6.7米,長5.8米,頂高約12米,頂呈拱形,墓室三麵壁上各有一圓拱形用來供放祭物的神龕,正麵寬1.14米,高1.24米,深1.1米,左右龕寬均為0.97厘米,高0.97米,深1.1米。”據考證這是第一代肅王朱英的墓葬,肅王朱英於明永樂十七年卒,王妃孫氏在永樂二十一年卒,後來兩人被合葬於一處。

今天甘肅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數百年前就是赫赫有名的肅王府。肅王府是西北地區為數不多的王府,從建文元年(1399年),朱遷到蘭州以後,就開始大規模營建王府。

原先肅王府所在的位置是縣衙所在地,建文二年(1400年)被改為王府以後,縣衙就移到了城南。從曆史記載來看,肅王府的大致範圍是北到北城牆,東到東城牆,西到通渭路,南至張掖路。

對於王府的建設規範,明中央政府製定了比較嚴格的規章製度,其中王城高2丈9尺,正殿高6尺9寸。整個肅王府四周的圍牆長約1000多米,東、西、南三麵各開一座門,其中南門是王府的正門,共有三道分別是:欞星門、端禮門、承運門。進入承運門後,就是承運殿和存心殿,再往後走就是東、西王宮。王宮的東北麵都為花園,統稱為凝熙園。《重修皋蘭縣誌》記載,凝熙園俗名山子石,方廣裏許,園中蓄水成湖,壘石堆山,蘭州方言中稱假山為山子,因而這一帶也成為了山子石。這裏不僅有石山,而且還修建了雷祖殿、玉皇閣、鬥母宮、棲雲橋等建築。

在數百年的曆史歲月中,肅王府也是曆盡滄桑,裏麵的建築與當初大相徑庭。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肅省成立,肅王府成了甘肅省巡撫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這裏又成了陝甘總督衙門所在地。民國元年這裏成了甘肅督軍府。1949年8月26日以後,成為甘肅行政公署所在地,1950年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今天人們看到的省人民政府大門和中山堂,都是在肅王府遺跡上重建的。

明代古刹白衣寺

人們從慶陽路走過時,會看到一座古塔,這是蘭州為數不多的古塔之一。這就是蘭州人說的白衣寺塔,是白衣寺僅存的建築之一。

白衣寺是一座建於明代的寺院。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

寺內原繪有白衣大士像,尊奉白衣菩薩,自明朝滅亡後,經多次變亂,寺院被毀,隻有寺塔保存到了今天,可謂是碩果僅存。

白衣寺塔是一座30米高的實心磚塔,四麵鐫刻花卉圖案,共有12層。傳統的中國佛塔建築為單數,一般多為7級、9級、11級、13級,但白衣寺塔為何建了12級,至今令人費解。12層的白衣寺塔,每層每麵各開佛龕1個,內各塑佛像1尊,共計96尊;每層每角懸掛風鈴1個,共計96個,塔刹高約1米,形若寶瓶。龕外兩側有磚雕對聯一幅,原文是:“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橫批是:“聳瞻震旦。”這是末代肅王朱識的手筆。可惜的是,塔建成沒有多久,李自成的部將賀錦就攻入了蘭州城,末代肅王也自身難保,最後被農民起義軍所殺。

這座塔從建成至今,經受了風風雨雨的考驗。在曆次地震中,這座塔安然無恙。1935年蘭州東關發生火藥庫大爆炸,火藥庫周圍的部分房屋被炸毀,而距離爆炸地點不遠的白衣寺塔卻依然屹立,可見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術。

1986年人們維修白塔時,在塔頂發現了30多件明代文物,其中以金蓮玉雕觀音釵、寶石魚籃觀音釵以及董其昌親筆書寫荷包等最為珍貴。

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成為蘭州市博物館所在地。蘭州市博物館為市級綜合性博物館,1979年成立,以白衣寺為依托,采用仿古建築風格,依次由山門、白衣菩薩殿、多子塔、綜合辦公樓及東、西兩展廳組成。現有保管部、陳展部、考古隊、保衛部等六個部室,有專業技術人員23名,其中副研究員2人,館員11人,助理館員10人,是蘭州市博物館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館藏文物12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40件,且品類齊全,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代都有典型器物,從不同側麵反映了蘭州不同曆史的特征。

西北現存最大的土司衙門

永登連城有一個古建築群落,幾乎每一位去連城遊覽的人都要參觀魯土司衙門。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建築群落,今天依然巍峨莊嚴,透著一幅威震四方的氣象,是西北地區保存最好的土司衙門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