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名城漢塞(3)(1 / 2)

事情發生在北宋政和五年,即1115年,當時童貫抽調了北宋在西北的主要軍事力量,試圖一舉消滅西夏卓囉和南監軍司所屬的部隊,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古骨龍戰役。擔任熙河路經略使的劉法統帥15萬北宋大軍,從青海方向出發;秦鳳經略使劉仲武率5萬人馬,從會寧方向進攻;而童貫則駐守蘭州為兩路聲援。結果劉仲武的人馬在進攻到距離紅城不遠的地方,受到了西夏軍的狙擊,沒有進展,隻好築城守衛。

劉法的15萬人,在今天的永登河橋鎮一帶同西夏軍發生激戰,結果西夏戰敗。三年之後,蘭州及其周邊地區發生地震,西夏和北宋修築的許多城堡被震毀,西夏軍乘機出動,爭奪北宋震武城。劉法再次出兵增援,西夏軍無果而還。劉法率領的軍隊在與西夏的作戰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可是最後他還是死在了西夏人的手中。1118年6月,北宋奪取了紅城不久,西夏人發動反攻,他們進攻永登河橋一帶,但宋軍防守嚴密,未能成功,隻好退守到今天的永登通遠鄉新站,在此修築割牛城,派重兵防守。後來童貫派了一支部隊,在晚上發動攻擊,一舉奪回了割牛城,將這個城改名為統安城,(也有人說,統安城並不是割牛城)。

一年後的宣和元年(1119年),童貫強令熙河路統帥劉法出戰,劉法不得不帶兩萬人馬從統安城(通遠鄉新站古城)出發,西夏人在正麵狙擊的同時,出精兵繞道側後攻擊,再加之劉法後勤保障不足,最後兵敗,劉法為西夏人所殺。

明朝洪武年間,紅城舊城依然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站點。民間傳說,一次人們傳遞緊急軍情時,莊浪河發生大水,結果將傳遞急件的信使衝走,耽誤了大事,人們隻好奏明朝廷,在河對岸修建了新的城堡,這個城堡就是今天的紅城鎮所在地。

其實,紅城舊城廢棄的主要原因是因其修築年代久遠,殘破不堪,人們才移到了河對岸。隨著朝代的更替,紅城的軍事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它由原西夏的監軍司所在地,變成了一座普通的城堡。民間傳說,修築紅城堡的時候,是按照西安城的樣子修建的,今天那裏的人們回憶說,原來紅城的北門題“寧朔”二字,南門曰“永安”,城中間設有鍾樓。

可惜的是,昔日的古城,如今隻剩下了一個角樓殘跡。

勇士城:殘存的西秦國都

榆中夏官營有一座殘破的古城,牆高溝深,那就是西秦國都勇士城,是蘭州地區曾經被作為國都的古城。

這座城池雖然經曆了一千多年風雨,但仍然比較完整,規模也很大,然而要弄清楚古城的來曆,卻要費一番周折。

站在城牆上進入人們視野的是大片的農田,歲月滄桑,昔日繁華的街衢已變成了良田,古城的變化竟是如此之大。

這座城呈方形,周長約一公裏,城牆基本上已經坍塌,隻有城基還比較完好。有人曾經進行過測量,殘存的牆基寬達5米,而殘存的城牆則有10米之高,繞城外有一條深5米、寬10米的護城河。

這裏南靠山,北臨河,東麵是古絲綢之路。東行可達長安,西行則抵蘭州,從地理位置和氣勢上來看,有都城氣勢,但還不能確定它就是西秦國都。目前,人們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這裏就是西秦國都;另一種意見認為西秦國都不一定在這裏。《重修皋蘭縣誌》記載:“夏官營側有廢城,王家崖側亦有古城,較大,俱已半毀,是否古苑川城,不可考矣。”這兩派觀點爭執不下,而勇士城究竟在夏官營側,還是在王家崖側,尚待進一步考證。

西秦的建立者是鮮卑族。東漢末年,這支鮮卑人從北方逐漸南下,居住在今天的甘肅中部一帶,古屬隴西郡,因而一些人也稱其為隴西鮮卑。他們的部落聯盟首領為“大汗”。

前秦建元七年(371年),前秦苻堅派軍討伐,隴西鮮卑首領乞伏司繁兵敗投降,後被前秦封為鎮西將軍。383年,苻堅淝水之戰失敗,擔任鎮西將軍的乞伏國仁乘機率軍返回隴西,這時,他們已經擁有人口十餘萬,具備了建國的基本條件。苻堅死後,乞伏國仁便自稱“大都督、大單於、大將軍”,改前秦年號建元為建義,封其弟乞伏幹歸為上將軍,築勇士城,在轄境內改置十二郡,西秦自385年建國到431年乞伏慕末被殺,曆4主,共46年。